在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间,昭通公路局管养的国省干线蜿蜒穿行。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与繁重的养护任务,一支由干部职工组成的创新团队——古光闪职工创新工作室,以“汇集人才、组织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为宗旨,凭借“新思路+新技术”,攻克多个行业难题,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创新驱动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取得9项创新成果,其中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正在申报专利,荣获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第四届职工创新成果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
点燃创新火种 工作室应运而生
随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护方式逐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昭通公路局积极响应行业的创新号召,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旨在汇聚职工智慧、激发职工潜能、攻克养护难题。古光闪,一位有着多年项目建设和设备物资管理经验的技术骨干,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被委以工作室领衔人的重任。
工作室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20名技术骨干来自不同的岗位,专业背景各异,如何将这些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有效的创新合力,成为摆在古光闪面前的首要问题。古光闪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了解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根据公路养护中的实际问题,将团队划分为不同的攻关小组,如公路病害防治组、养护设备改良组、信息化技术应用组等,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岗位,一旦有创新任务,便迅速集结,共同钻研技术难题,形成“平时分散作业、难时集中攻坚”的高效工作模式。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培养出创新能手9人,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人才培育效应。
围绕养护难题 驱动创新步伐
公路养护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古光闪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在日常养护、设备管理和应急演练中,敏锐地捕捉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让解决难题成为驱动创新的强劲引擎。
2019年9月30日,昭通市盐津县突发暴雨,导致昭通公路局盐津公路分局管养路段G247线 K1756+600处涵洞冲毁 、路基垮塌,道路完全中断。昭通公路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及机械赶赴现场连夜架设钢桥,但受场地限制,吊车等大型设备无法配合构件拼装,仅依靠人力进行架设。凌晨4点,一名队员在拖动约200kg的桥面板时被砸伤,导致手指骨折。面对野外架设321钢桥时大型机械设备无法到位的困境,工作室的成员们迎难而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研发出“钢桥架设自主式辅助桁吊”,成功实现在无大型设备配合的情况下,快速拼装重达1.2吨的5块桥面板,极大提升野外钢桥架设效率,该设备现已获国家专利。
每一项创新成果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攻坚克难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见证着他们用智慧与汗水突破困境的历程。
在钢桥横梁架设过程中,长5.85m、重348kg的横梁搬运既危险又费力。“抬横梁专用夹具”的诞生,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让架设人员能够安全、快速地完成横梁搬运工作,这一成果在全省其他公路局被推广使用。
公路波形护栏和路沿的清洗工作,以往需要多人协作,效率低下。工作室利用小型货车改造出“自动清洗波形护栏和路沿装置”,一人即可完成清洗作业,不仅提高清洗效率,还有效改善公路通行环境。
人力修剪行道树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且工作效率低、修剪高度难以达标。工作室巧妙地对小型挖掘机进行改造,增加液压马达、液压管、锯片及支架,研发出自动修剪公路行道树树枝的设备,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聚势再谱新篇 赋能智慧养护
昭通公路局古光闪职工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破解养护难题为使命,在创新之路上硕果累累。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养护效率,更守护了万千司乘的平安出行。这些成绩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面对工作中新的挑战,工作室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智慧养护的画卷上不断勾勒新的篇章。
针对昭通地区冰凌严重、抗冰保通压力大的现状,工作室在G247线凌子口冰凌路段着手研发自动喷洒融雪剂的装置,其设计理念是,当公路结冰后,沿波形护栏安装的喷洒头自动启动,将融雪剂均匀喷洒到路面,实现自动除冰。团队成员们在零下几度的严寒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记录不同温度、湿度下公路结冰的情况。秉着精益求精的理念,设计方案几经修改,不断调整喷洒头的安装位置、喷洒角度、启动感应装置,经过反复测试,目前已确定最终方案。这一凝聚着团队智慧与汗水的创新成果即将投入使用,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智慧养护理念的生动实践,必将为昭通冬季公路抗冰保通工作注入新动能,开启智慧养护的新局面。
从创新火种的点燃,到攻克养护难题的实践,再到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昭通公路局古光闪职工创新工作室始终走在公路养护创新的路上。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公路养护新技术、新方法,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为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编辑:付饶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