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回迁安置房14号地块通过竣工验收

2025-07-21 17:04:5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陈刚 张蔧月 -标准+

“新的安置房小区宽敞明亮,配套完善,还采用了新技术,房子的防潮、隔音、防裂效果更好,这样的房子住起来肯定很舒服,希望能早日搬进新房子。”回迁居民江先生看着美观大气的安置房小区,脸上满是喜悦。

8e49b22b1e80248f8f707e8317f51c6.jpg

7月17日,由广州机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的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小㘵—平山二期(首批))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14号地块竣工验收。

中交四航局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小㘵—平山二期(首批))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西部小㘵村,总建筑面积为44.2万平方米,规划总安置户数2196 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安置住宅、配套商业和公共建筑以及用地红线内的规划市政道路设施等,市政建设内容涉及6条道路及1座桥梁,路线总长度约4.67千米。建成后,将成为集居住、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为回迁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其中,14号地块总建筑面积约16.18万平方米,包含15栋住宅楼,规划安置户数1068户。

“作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重要配套部分,在业主的指导下,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提升回迁居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始终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安置房建成交付问题,统筹把好‘进度关’和‘质量关’,构建起覆盖项目全周期的保障体系,以匠心全力推进高品质回迁安置房建设,为民生工程筑牢坚实根基。”中交四航局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负责人崔光财介绍。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狭窄施工场地、紧张工期压力等重重困难横亘在前,如何把好“进度关”和“质量关”成为关键。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坚持将配套设施建设与项目生产建设一体推进,把小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小区外燃气、供水、供热、道路、消防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与安置房有效衔接。创新应用住宅机电BIM数字化设计技术,实现多专业设计跨领域同步作业,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并依托三维集成模型构建协同设计平台,精准预判并优化管道交叉碰撞、设备安装空间不足等问题,从源头减少设计变更与返工损耗,显著提升设计质量与执行效率。同时,在地下室机电安装环节,项目团队通过BIM模拟技术科学推演最优施工工序,有效规避了狭窄空间施工拥堵难题,缩短关键线路工期,且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为项目高效履约提供有力支撑。

50b91ac2d2a59a06b03960a3a85c929.jpg

城市更新的时代坐标系中,高品质回迁安置房建设既是民生答卷,更是创新考场,新技术、新工艺成为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攻克现场施工多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关键。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为攻克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难题,项目团队创新运用预应力钢支撑技术,根据基坑深度、形状和地质情况,科学设计支撑体系,严控钢支撑的安装精度和预应力施加值,并实时监测支撑轴力和基坑变形情况,从根源上有效缓解了入住后地基不均匀沉降风险,大幅降低了围护结构墙面开裂的概率,更通过结构受力的精准调控保障了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稳定,在未产生结构裂缝的同时,顺利实现2层地下室及地上住宅楼7个月完工,较传统施工方案缩短工期52天。

针对单段墙体长达70米的地下室连续长墙混凝土浇筑开裂难题,项目团队研发出地下室外墙控裂技术,浇筑后养护“温度和湿度”,实现项目70米长墙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无裂缝,有效提高墙体质量和耐久性,并编制出《超长地下室侧墙结构控裂技术总结》,在机场片区安置房项目及中交四航局在建项目中推广应用,为类似超长墙体施工提供技术参考和施工经验,使墙体的防潮、隔音效果更好。据悉,该项目也成为广州市首批五家“三星级”智慧工地系统试点项目之一。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