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版图上,南环高速路网(含南沙大桥、南二环及西二环南段)如一条搏动的经济大动脉,103.76公里路程串联起12条高速,承载着珠江口黄金内湾的万亿级动能。作为南环高速的核心枢纽,被誉为“湾区脊梁”的南沙大桥通车以来,持续承受超饱和车流冲击。面对这般压力,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南环段分公司(以下简称“南环人”)以科技为刃、以创新为魂、以团队为基、以服务为盾、以担当为纽,在车轮与钢索的共振中,书写出破解超大车流保畅难题的智慧答卷。
每一公里都是“战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启用的超级工程,南沙大桥自通车起便与南环高速路网共同直面“成长的烦恼”。
车流密度已触极限。这条承担珠江过江总车流38%的“黄金通道”,高峰时段是“车挨车、轮碾轮”,路面仿佛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战场”。
安全防线承压严峻。南沙大桥承载着四大跨江通道66%的货车流量,其中危化品运输车日均达2200辆。快车道抛锚、夜间抛洒物、非机动车闯入等异常事件频发,如同在“钢丝上行车”,对桥梁安全和司乘出行构成持续挑战。
保畅效率遭遇瓶颈。高密度车流叠加大型货车事故、多车连环碰撞等突发情况,让“快速发现、快速到场、快速救援、保护桥梁”的响应要求变得极致严苛,传统“人巡+车巡”模式已难应对。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
面对困局,南环人执科技之器劈开壁垒,引创新之泉滋养通途,在钢索与柏油铺就的交通动脉上,勾勒出一幅“天、地、数”交织的智慧保畅长卷。
“地面哨兵”擦亮双眼。凌晨三点,一辆货车遗落的轮胎在黑暗中翻滚,“高速慧眼”系统已通过物流车动态视频锁定目标——这套基于车载视角的“移动天眼”,让夜间抛洒物检测准确率达99%,“就像给每辆货车装了探照灯,无光环境下再无盲区。”技术人员介绍道。
全线195路摄像机化身“电子哨兵”,7×24小时监测异常停车、行人闯入等事件,准确率达94%。2024年8月,一辆满载25吨液化石油气的槽罐车在南二环侧翻,系统1分钟内发出警报,为安全处置抢下关键时间。
“空中梯队”织密防线。台风过后,树木倾倒阻断车道,海鸥岛机场的无人机迅速升空,实时回传全景画面,同时高空喊话疏导车流。南环构建的无人机智能机场系统,已累计巡航1.1万架次、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0.8圈。10个固定机场+1支移动飞行团队,形成“空中巡查+地面处置” 的立体模式,让路网状态尽在掌控。
“最强大脑”精准调度。2025年春运首日,南沙大桥车流骤增,主动交通流管控系统瞬时启动,车道显示屏提示“临时开放硬路肩”,匝道信号灯动态调节车流汇入的节奏。36小时弹性管控后,路段通行能力提升16.75%,事故处理时长锐减56%,平均拥堵时长下降65%。
作为交通运输部行业应用《高速公路交通流监控引导技术指南》的示范工程,这套主动交通流管控系统以70余台雷达、雷视设备为“神经末梢”,内嵌11种管控策略,实现“实时监测—智能决策—路警联动—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其创新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首次在超饱和跨江通道应用智慧扩容技术;开创大跨径悬索桥硬路肩动态管控先例;构建起“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评估”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从“走得了”到“走得畅”
科技与创新赋能的成效,写在每一段畅通的路程里。
事故防线更牢固。2025年上半年,南环全线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6%,曾经频发的货车剐蹭、快车道抛锚等险情,如今因“早发现、快处置”大幅减少。
拥堵长龙在缩短。同期拥堵事件下降40%,总时长减少51%,“过去遇上点状况,路面很快就排起几公里长队,现在就算有突发情况,也能快速疏导开,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常走南沙大桥的货车司机李师傅深有感触地说。
处置效率在提升。一辆货车在超车道抛锚,路面事件检测系统预警到清障完成仅用10分钟。“过去这类事故必引发数公里拥堵,现在处置速度跑赢了拥堵蔓延的速度。”现场路政员擦着汗说道。
监控大厅的高分可视化智慧大屏上,绿色通行路段如叶脉延展,路网状态、收费数据、气象信息实时融合。曾经的“信息孤岛”,已成“一屏观全域”的数字江河,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为粤港澳大湾区铺就“快车道”
历经六年通车运营,南环人正擘画更广阔的智慧蓝图。主动交通流管控系统(二期)将攻克南沙大桥西行12.9公里复杂路段,构建双向智能调流体系;15分钟精准预测、分钟级恶劣天气响应机制将覆盖更多路段;2027年将全线实现智慧无感通行,大量减少人工岗亭;勒流服务区将打造“交农文旅商”圈,助力乡村振兴。
这道“智慧答卷”的背后,是南环人对“保畅先锋・智慧通途”的执着——以科技为刃破难题,以创新为魂促升级,以团队为基聚合力,以服务为盾暖人心,以担当为纽连湾区。当科技与交通深度融合,当数据与服务双向赋能,南环高速这条跨越珠江口的黄金通道,正以更安全、更畅通、更智能的姿态,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让每一次通行都成为“流动的幸福”。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