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岭南,欢歌碧水,万物葱茏,青山环抱间,焕然一新的梅江正蜿蜒流淌。日前,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广东梅江中游城区水生态修复工程-马鞍山至罗乐村段项目顺利完工,为梅州再添一道“水清岸绿、城水相依”的生态风景线。
项目主要围绕梅江马鞍山至罗乐村河段及其南侧的东升村、罗乐村区域展开,对沿河及塘、沟水域进行驳岸防护、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采取岸线微地形改造、仿木桩护岸等技术,让4.77公里驳岸重塑自然之美。同步开展岸线清障、新建停车场1处、桥梁2座、铺设4.77公里道路,并配套安装安全防护栏杆与太阳能路灯等,打造宜居宜游的滨水新空间。
“梅江是韩江的上游干流,是梅州市最主要的河流。”项目相关负责人陈聪介绍:“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携手属地政府,创新采用‘一带三区多节点’规划方案,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国控断面生态保护与修复和乡村振兴工程。”项目的建成将显著提升梅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资源保障能力,有效增强河道输水和防洪排涝能力,助力梅州绘就“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修复生态底色,共绘人文新景
据悉,该项目以系统性生态治理为核心,统筹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土地综合治理及驳岸生态修复等工程。施工前,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平面规划,通过多轮方案比选确定施工最优解,确保污染防控、生态修复与生物群落重建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修复一片、改善一片”的连贯生态效益。
“生态修复不仅是自然功能的恢复,更是景观风貌与人文内涵的重塑。”项目相关负责人吴伟明表示:“我们坚持生态与民生并重,将修复工程与人居环境提升紧密结合,沿河科学布局滨水步道、观景平台、休憩节点与绿化带,因地制宜选用具有客家特色的观赏植物进行景观绿化,打造出一条蓝绿交织、连续贯通的滨水生态廊道与开放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也传承和彰显了客家文化韵味。”“以前河边荒草丛生,现在风景好了,我们每天都愿意来走走,孩子们也有了玩耍的好地方。”村民陈大姐表示。
抢抓施工节点,筑牢防汛屏障
岭南地区汛期长、雨量大,每年4月至10月,梅州城区常受台风与强降雨袭扰。项目实施的驳岸修复工程工期较长,施工中的驳岸、沟塘极易受到洪水冲刷,防汛与施工协同推进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有限的施工窗口期,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科学制定施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采取分阶段、分区段的推进策略,最大限度减少雨季带来的不利影响。
“雨季来临前,我们已完成主要工程段和运输便道的排水系统建设,并采用砂片石与碎石土对路面进行硬化,确保雨后可迅速恢复通行,保障施工连贯性。”项目相关负责人靳克介绍。“同时,配备大型抽水泵、排水管涵等应急排涝设备,提前布防,随时应对突发突发险情。我们还在汛期前对已修复驳岸进行全面加固,设置导流与截流沟渠,并主动与下游西阳水电站协调联动,在洪峰到来前协调开闸预泄,有效降低水位,提升防洪韧性。”靳克说。
为进一步提升河道防洪能力,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针对局部河道淤积和岸线不稳等问题,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优势,运用岸线微地形改造、仿木桩护岸等生态工艺,系统推进沿河及塘沟水域的驳岸修复。在显著增强岸线稳定性和防冲刷能力的同时,也为水生生物营造了良好栖息环境,为梅江流域构筑起一道坚实、绿色的生态防洪屏障。
践行绿色理念,守护生态宜居
项目施工区域位于村庄内部,人口密集,施工环保要求高。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深入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将环保和文明施工要求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我们增配来专业降尘设备,雾炮车、洒水车齐上阵,并配备专业员工,将扬尘严密防控;对产生的淤泥,我们采用晾晒与机械干化等环保工艺处理后再外运,最大限度减少二次污染;同时,加强了机械设备的检修与维护,降低运行噪声,并严格规避居民休息时段施工,多措并举推进文明施工常态化。”陈聪介绍。
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听取村干部、村民意见建议,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施工期间,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太大灰尘,噪音也小,他们真的把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放在心上。”村民老张点赞道。
中交四航局梅州片区项目党支部书记张琢玉表示,“我们将始终秉承‘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园’的初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河湖,深耕属地、实干担当,为建设美丽梅州持续贡献四航力量。”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