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工匠、时代楷模、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寄语新时代交通人!

2025-08-04 17:22:2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标准+

7月30日下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活动举行。这些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是新时代交通人昂扬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也是近年来行业内先进典型如繁星般不断涌现的生动印证。

榜样在前,催人奋进。本文特邀请近年来行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重温他们的奋斗故事,寄语新时代交通人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许振超在港口码头淬炼担当,金凤乘务组以金凤精神创新服务,曲建武以育人初心诉说坚守,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传递希望,田波在高原攻坚时不懈求索……无数熠熠生辉的名字与感人事迹,共同汇聚成行业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如今,新一代交通人循榜样之光,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上步履铿锵。

人民工匠、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高级技师 许振超:

学技能成才 以技能报国

初入港口成为一名工人时,我就一个念头,当个好工人,争取做一名技术工人,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国家建设出力。

20世纪80年代,桥吊关键电器设备依靠国外进口,出现故障只能找外国专家维修。我坚信靠自学也能掌握先进技术,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4年时间,终于用笨办法绘制出实用的电气图纸,实践告诉我,原来技术的大门可以这样打开,也让我体会到,咱当不了科学家但能做个能工巧匠。练就一身绝活,同样不负这个时代。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拼搏中,我们的全自动化码头矗立黄海之滨,全球首创“氢+5G”智慧绿色发展模式正在形成。这正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实施的成果,是新时代交通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的力量。如今的青岛港,平均每17个员工中就有一个“员工品牌”,每13个人就有一项绝活,大批员工在岗位成才。劳模工匠不是借来的烛火,而是自己点燃的太阳,企业沃土培育劳模工匠,劳模工匠精神反哺企业腾飞。

劳动模范、工匠精神,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就看你想怎么干。劳动模范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坚守。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磨掉的是浮躁、惰性和“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我始终以“干就干第一,争就争一流”的青岛港精神鞭策自己,以个人行为影响带动成为集体行为,又上升为企业行为。这是我们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背后的初心。

如今,港口装卸自动化、高铁、大飞机、智慧公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科技应用需要人才推动,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非凡成绩,这是我们这一代技术工人的价值所在。希望年轻一代交通人,珍惜时代机遇,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专注专业,在工作岗位上沉下心、钻进去,在劳动中淬炼本领,在创新中突破自我,在奋斗中成长成才,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成为推动行业进步、国家发展的坚实力量。

时代楷模、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金凤乘务组:

飞云之上的温暖守护

1994年,金凤乘务组诞生于中国民航服务升级的浪潮中。31年来,一代代金凤人赓续“三坚持四严一保证”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牢记使命、爱岗敬业、真诚奉献”的“金凤精神”,从全国“青年文明号”到“时代楷模”,从保障传统航班到服务国产大飞机,始终以行动诠释劳模精神、金凤精神,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

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时刻豁得出。从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救援,到2021年的土耳其地震救援,再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金凤乘务组始终以高效的组织能力和无畏的精神,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战士,彰显了中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应时求变、与时俱进。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金凤乘务组通过成立“金凤创新工作室”、“金凤党支部”、“金凤团支部”,立足服务提升的发展方向和广大旅客对美好航空出行的需要。以“价值观、招聘、绩效、岗位”四大体系为支撑,团队精心打磨出《金凤工作法》、《金凤党支部工作法》和《金凤管理办法》,持续淬炼“职业形象、职业素养、职业呈现”三大核心能力,推动服务品质与时俱进。

薪火相传、青蓝相继。从“导师制”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培养体系,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近10年来,金凤乘务组已培养出241名乘务长和33名优秀管理者。凭借卓越表现,团队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民航示范班组等多项荣誉,金凤乘务组成为名副其实的客舱人才培养基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凤乘务组将和你们一起心系“党之大计”,胸怀“国之大者”,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夯实安全根基,深化服务创新,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民航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的中航力量。

时代楷模、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曲建武:

把心交给学生 用爱浇灌教育

2013年,我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辞去辽宁省教育厅职务,回到高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辅导员。55岁的我,成为了大连海事大学的一名老师,学生一口一个“曲老师”,我听着真是舒服极了。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思政工作的坚守、对青年学生的关心,这份满足感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源泉。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让这份平凡的工作充满了不平凡的力量。

2017年,我获评“时代楷模”,8年过去荣誉依旧像一把始终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征程。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处在一个辉煌的时代,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今日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今日之交通,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549万公里,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76万公里,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63个。这一切的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交通人始终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争当开路先锋的无私担当和卓越奉献。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可能有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越是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激发干劲,越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因此,当你们接过沉甸甸的奖章,接过的就不仅仅是荣誉,而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接力棒”,更是 “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军令状”。

你们这一代交通人,有知识、有闯劲、有情怀,一定能跑出属于你们这一棒的精彩!当“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那就是对劳动价值最美的诠释,是献给所有奋斗者最响亮的掌声。愿我们共同用勤劳的双手编织梦想,用智慧的汗水浇灌未来,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征途中,跑出最美加速度。

时代楷模、中国邮政四川省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邮运驾驶组原组长 其美多吉:

雪域信使 不变的航标

握笔时,我仿佛又驾车行驶在那蜿蜒千里的雪线邮路,又听见引擎奋力搏击稀薄空气的心跳。

犹记初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心头满是沉甸甸的惶然与责任。这荣誉,是至深的鞭策。从此,邮包捆扎的松紧、仪表指针的每一次起伏,都不再是日常的流程。方向盘仿佛刻上了我心跳的刻度,邮车化身一道移动的界碑——这边是使命与承诺,那头是信赖与守候。雪线邮路30年,每一道险弯、每一处深壑,都铭刻着我信念的印记。大雪封路,我独自守着邮车与邮件度过漫漫长夜,寒风刺骨,唯有怀抱着邮包的踏实感,能稍稍抵御无边的孤寂。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飞速发展,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飞机翱翔、巨轮远航……然而,寄递“最后一公里”所承载的坚韧与温度,始终是这片辽阔土地上最深沉的脉搏。时代在前行,但劳模精神依旧滚烫。当车轮碾过雪路发出回响,当高原牧民接过大学录取通知书、眼中泛起湿润,我真切体会到:无数劳动者微光的汇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伟力。

如今,望着年轻人坚毅的面庞,雪域高原仿佛映照出千万条崭新的道路。时代赋予了你们更广阔的舞台,作为行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你们目光中应有比雪山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对事业的精益求精,将“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如同邮包紧系肩头。

全国劳动模范、首发集团京沈分公司“秋子服务”品牌带头人方秋子:

让平凡生长力量

今年是我站在收费岗亭前的第19个春秋,每当朝阳映照在“秋子服务”示范站,总能让我想起2015年。那时的我刚28岁,还是京沈高速收费岗亭里那个为练习“八颗牙”微笑到腮帮发酸的姑娘,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时,手捧奖章的掌心温度至今难忘。从最初背诵收费标准的生涩,到带领团队编写《秋子工作法》时的专注,我渐渐领悟,劳动模范不是光环,而是一束需要接力传递的光。

如今,“秋子服务”从一个真诚微笑,成长为“秋子服务”品牌,更发展为我们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它让我看清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模样——它是《秋子快塑形象宝典》里严谨的服务规范,是创新工作室里反复打磨的每一份成果,更是青年收费员用智慧创新服务时,眼中闪耀的光芒。

在“秋子大讲堂”的百余场宣讲中,常有年轻工作者问我:“秋子姐,重复的工作怎么做出意义?”我的答案始终如一:“把每一次抬杆当作迎接朝阳,把每一句问候当作传递温暖。”从用微笑擦亮首都的窗口,到用新一代用数字化手段让服务更智慧。技术在变,但“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初心永不褪色。正如那“八颗牙”的微笑,蕴含的从来不是刻板标准,而是对每位出行者的热情与尊重。

当新一代交通人接过奖章,接过的便是一份“平凡的使命”。高速公路不断延伸,时代飞速向前,但劳动的价值恒久不变: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懂坚守、更敢创新、更愿奉献。愿我们在各自的岗亭、窗口,持续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力量。

全国先进工作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创新中心道路工程专家、首席研究员 田波:

把炙热青春写在锦绣山河上

今年4月28日,我有幸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那些关于奋斗、创新与使命的铿锵字句,令我百感交集。回顾自己多年公路建设的工作经历,青藏高原上刺骨的寒风、凝结冰花的车窗、写满数据的笔记本,以及最终突破技术瓶颈的喜悦,此刻都变得格外清晰。我深知征途漫漫,唯有将这份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在技术前沿不懈求索,才能不负时代赋予交通人的重任。

高原科研之路,是用脚步丈量、意志坚守、数据堆砌的征程。零下27摄氏度的严寒中搭建试验棚,几十本密密麻麻的调试记录,承载着无数日夜的推敲与挫折。为捕捉极端环境下冻土的真实反应,我们曾连续40天坚守现场,用体温“唤醒”濒临罢工的仪器。为校验关键参数,蜷缩在冰封的工程车内近20小时,仅凭手电微光核对海量数据,指尖冻僵却精神高度集中。每一次复盘、每一次坚守,都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无声诠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最终,当冻土地基处治技术在实践中取得实效,那份喜悦不仅源于突破本身,更源于我们用行动回应了时代对创新的渴求。

高原冻土这片“战场”,锤炼了我的意志,也成就了我的价值。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珍惜荣誉、保持本色,继续努力、再立新功。愿新时代的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们赓续奋斗血脉,勇担创新使命,面对科技变革,持续学习、锐意进取;面对艰难险阻,坚韧不拔、精益求精,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恒心,在各自岗位上接续奋斗,在报国路上坚定前行,共同铺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丽通途!

编辑:马琼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