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时的安阳公交维修车间内,微风裹挟着机油味扑面而来。一米多深的地沟里,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河南省安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安阳公交)修理公司副经理何坤来回走动巡检,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公交车底盘错综复杂的管线。他拧紧最后一颗螺栓,工装袖口早已被汗水浸湿。“车辆检修工作,必须赶在早班车发车前完成。”话音未落,扳手金属的反光已与远处渐亮的晨光交织成片……
目前,全国每天有1亿人次乘坐公交车穿梭街巷,城市交通的韧性活力背后是无数交通人的辛勤付出。“作为公交行业维修一线的一名普通工匠,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辆运行的公交车,都关系着市民的出行安全,更承载着城市交通体系的顺畅运转,维修工作必须精益求精、慎之又慎。”何坤说。
近25年,由一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安阳大工匠”,何坤用扳手丈量出“零故障”的安全里程,以创新实践推动公交绿色转型。他累计修复故障车辆1.2万辆次,研发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果,培养40余名高技能人才,在逼窄车底书写了新时代交通人的匠心底色。
地沟里“磨”出的技术能手
2000年12月,20岁的何坤从技校毕业后初入维修车间,从此就与“精准”较上了劲。他穿着浅蓝色工装,上衣的右口袋鼓鼓囊囊,塞着几把常用的扳手和螺丝刀,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他的裤子膝盖处磨得发亮,那是常年跪在水泥地上检修底盘留下的印记。
从业20余载,何坤见证公共交通逐步向新向绿发展。面对公交车辆从燃油车到天然气车、新能源车的迭代更新,他扎根车间、研读专业书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持续创新突破公交车辆维修技术。
2003年,安阳市启动300余辆压缩天然气公交车改造工程。作为当时国内公交行业的新兴技术,改造工作面临诸多技术空白。何坤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查阅海量资料,反复开展模拟实验。他结合设备安装经验,提出优化管路布局、改进供气系统等关键方案,成功攻克改装难题。当最后一辆改造车辆成功启动,团队欢呼雀跃——该项目累计为安阳公交节约燃料成本150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0余吨。
小发明撬动大效益
20多年来,何坤带领团队变废为宝,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果从车间走向实际应用,以“小发明”撬动“大效益”。
车辆减震气囊维修成本高、周期长是制约公交高效运营的瓶颈。2017年,何坤带领攻关小组,历时3个月反复调试,成功自制减震气囊成型器。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单次维修成本从2400元降至400元,每年为安阳公交节省维修费用超100万元。
轮胎修补效率低下?何坤再展巧思,带头革新传统客车轮胎气动扩胎机。改进后的设备使补胎操作更安全便捷,单个轮胎修补时间节约半小时,每年可降低维修成本约10万元。他自主研发的“刹车钳拆卸工具”“冷却液止流器”两项创新,入选2024年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成为行业标杆。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风雨无阻的担当。2023年寒冬深夜,一辆载满乘客的公交车突发动力电池故障,抛锚在风雪中。何坤顶风冒雪疾驰现场,凭借对新能源系统的深刻理解,40分钟精准排险,让受困乘客踏上温暖归途。从业至今,他累计处理各类突发故障1300余次,次次化险为夷。“车修踏实了,乘客平安到家,司机安心上路,再累也值。”何坤说。
技术传承跨越围墙
2021年,“何坤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作为领衔人,何坤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起“理论培训+实操演练+课题攻关”三维培养体系。他累计培养高级工40人、技师5人,其中多人在省市级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成长为公交维修的骨干力量。
他将车间搬到课堂,定期走进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将真实的维修案例转化为生动教材,累计开展公益讲座22场,培训学子逾千人次。2023年,在安阳市总工会组织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中,他带队深入林州等县市公交企业,现场攻克技术难题6项,通过车辆技术升级改造,为当地企业节约资金65万元。
为破解新能源公交维修经验稀缺的行业困境,何坤系统梳理10年实践心得,参与编写行业教材《纯电动公交客车从业人员必读》、“故障诊断七步法”“电池维护五要点”等标准化流程,被列为全省公交行业培训范本。他还通过线上平台无私分享维修案例120余个,惠及全省3000余名维修同行,让个体经验变为行业共同财富。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