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唐代诗人皮日休站在汴水边,遥想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于运河之上,穿行在翠柳之间,不由心潮澎湃,写下《汴河怀古二首》。
汴河孕育了宿州,也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兴衰与变迁。千年运河,千年记忆,汴水流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运河寻迹
汴水位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全长650公里,其中流经安徽省宿州市的有140公里。
汴水在春秋时称邲水,邲音汳,后避“反”字改为“汴”。战国时期,汴河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陆续开凿而成,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开凿是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春,因当时黄河水不断南侵,以致汴渠决败,周围一带多遭水患,汉明帝派人治理黄河和汴渠。到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夏竣工,使黄河、汴渠各行其道,实现了“河汴分流”。可惜的是由于没有继力者,使汴渠岁久湮废。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对汴渠进行过一次大的疏浚,不过这次治河再次因为后继无人而复塞。
真正的治河功绩要数隋大业年间的隋炀帝。据《隋书》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当年3月,他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借助旧有河道和自然河道,仅用半年时间,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就完工了。通济渠水面宽阔,可通龙舟,两岸为御道,遍植榆柳。当年8月,隋炀帝从洛阳显仁宫出发,走水路南下游幸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情此景便是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所云。隋炀帝对治理效果很得意,将通济渠称作自己的御河,而后人亦称汴河为隋河。
岁月更迭,元泰定初,依据《宿州地区志》记载:“通济渠改由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汴口遂废,汴水湮塞,埇桥亦废。”改道的大运河便是京杭大运河雏形,此时的宿州汴河成为运河故道,又持续了百余年。
漂来的城市
古城宿州,扼汴水之咽喉。“宿州”名字的前身埇桥原是汴河上的一座桥,后来成长为镇,并在隋唐漕运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埇桥当时是来往船只入淮、出淮的水口必经之地,加上水势平缓,临河的大街小巷遍布客房货栈和茶楼饭庄,公家漕运、私人商旅多在此停泊小憩。它们或西进,或东行,集散于此。随着漕运量增加,埇桥发展得越来越快,变成名副其实的商业城市,真正成为舳舻之会,舟车之要。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盐铁官营改革时,曾于全国设置四大盐场、十监和十三巡院,埇桥为十三盐铁巡院之一,负责视察当地盐价并随时报告盐铁使。唐廷据此以贮聚向当地人民和过往客商征收的杂税、钱帛和物资,并藉以加强对漕运、盐运的管理。埇桥因此逐渐崛起,地位日升,所谓《资治通鉴》记载:“江淮漕运,自淮入汴,以埇桥为咽喉者是也。”唐朝中期以后,藩镇为祸甚烈,各地节度使操纵着政治、军事甚至经济大权,多数与中央分庭抗礼,独霸一方。由于埇桥富庶以及在漕运中的特殊地位,在动乱的唐后期埇桥一度成为割据势力觊觎和肆掠的对象。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朝廷决定在徐州南部增置新州,取古宿国名,建置宿州。考虑到位置偏东,日渐兴起的埇桥既位于汴河之上,又处在所辖四县的中心,是建置新州的最佳地点。因此在大和七年(833年),州治最终定在了埇桥。伴随汴河在南北经济交流中作用的日渐显露和增强,宿州逐渐繁荣,一跃成为汴河沿线重镇。
宿州是汴河漂来的城市,它因水而生,得汴河而盛。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桥头巷口成为百货集散之地,四面八方的物产如潮水般涌入宿州,进一步促进了宿州的发展。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溯汴河自泗州至汴京的日记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成寻两次路过宿州皆停船逗留多时,每次在大桥下过夜,桥上有市,入夜灯火万千,买卖繁昌。宿州当时的繁盛还可以从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中得以窥见,如1972年宿州市泗县鹿呜以北1公里汴河故道曾出土过宋代木船,1999年濉溪县柳孜镇大运河故道中发现了8艘唐代沉船。
新汴河畔草木新
遥想当年隋堤之上盛植杨柳,叠翠成行。清晨登堤远眺,但见晓雾蒙蒙,翠柳依依,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一幅绝妙的柳色风景画展现在眼前,故而被誉为“隋堤烟柳”。
时光在隋堤烟柳间一次次穿行,古汴河逐渐淤塞不通,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为了兴修水利,1966年冬开始历时4年多,宿州开挖了新汴河,与古汴河基本平行。新汴河把睢河、沱河的上游纳入,经宿县北、灵壁、泗县南,于苏皖交界处挖切岭至溧河洼入洪泽湖,全长127公里。可以说,新汴河是古汴河的新生,它延续了古汴河一脉,汇集了排涝、防洪、灌概、绿化、水产养殖、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利用。
汴水汤汤,宛若一条玉带在大地上穿行,它滋养了宿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宿州近郊还在新汴河、沱河、濉河、浍河沿岸大面积种植水稻。村庄里处处可见沟塘,每当播种季节来临,田野农人插秧,水牛耕作,一派繁忙的农事盛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农业和生活取水需求大增,宿州逐渐失去水乡的魅力,稻浪飘香的情景成为回忆。如今,汴河河床已建成为公路,通往商丘、永城、宿县、灵壁、泗县的公路就修建在河床之上,当地群众也称为隋堤。隋堤上建有房屋、街道或集镇。
宿州昔当汴渠要津,又为南北交通之孔道,复有陴湖、大泽乡诸胜,故历代均有著名文人寓居于此。如王绩、韩愈、白居易、皮日休等,皆与埇桥区之山水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据传,《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陈涉世家》,曾不远千里亲自来现场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大泽乡;年少时曾在埇桥区符离镇生活的白居易,其16岁时在此写下的名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亦流传于世。
一河览古今,一桥望千年。伴随汴河而生的历史记忆融入一汪碧水之中。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交通运输局
编辑:郭琪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