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的名字来自藏语音译,在藏传佛教经典中,被称作“博隅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
前阵子,林芝的朋友兴奋地打来电话说,进入墨脱的第二条公路派墨公路已经全线建成,还说,派墨公路是在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背崩乡的原徒步线路上修建的,穿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原徒步线路上攀登难度最大的多雄拉和老虎嘴两个地方都修建了隧道。派墨公路全长只有60多公里,比从波密进墨脱要快多了。通车后进出墨脱的公路将“环”起来,以后到墨脱不必从扎墨公路单线进出了。朋友热情邀请我在派墨公路通车后再回西藏,来一次墨脱深度游。
对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我有着道不尽的渊源。
2008年10月,我带队到林芝开展就业促进立法调研,特地把波密和墨脱列入了调研计划。结束波密的调研后,我们向墨脱进发。在波密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临近波密和墨脱的界山嘎隆拉山时,却见前方乌云密布,风雪欲来。到了山腰的嘎隆拉冰川附近,果然天空飘起了小雪,我们不得不在路边停车,等待雪停。
那个时候,扎墨公路的嘎隆拉隧道正在修建,趁着停车的机会,我们与修路师傅交谈。这些工人师傅有来自内地的技术员和农民工,也有林芝当地的农牧民,他们介绍的情况,对我们的立法工作倒是很有启发。不知不觉中,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但小雪没有一点停止的迹象。临近黄昏时,我们不得不下撤,第一次墨脱之行未能实现。
2010年年初,就业促进地方法规颁布之后,自治区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相约采访。交谈中得知,这位记者名叫次仁措姆,是来自墨脱的门巴族姑娘。小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内地的西藏班,并在内地完成了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大学毕业后到拉萨工作。从进西藏班以后,一直没有回过墨脱,不是她不想回,而是因为山高路险,挡住了她的回家之路。曾经,思女心切的父母想到拉萨来看望她,但因为父母长期生活在低海拔的墨脱,在翻越拉萨林芝的界山米拉山口时,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不得不放弃,无比遗憾地返回了墨脱。交谈中,次仁措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我连忙安慰她,以后会好起来的。她说:“是的,过两年扎墨公路就要通车了。到时候,我一定要第一时间回家去!”
201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以《嘎隆拉隧道打开墨脱之门》为题,报道了嘎隆拉隧道全线贯通的消息,同时配发了两张贯通现场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的说明是“嘎隆拉隧道贯通后,墨脱女青年次仁措姆向家人报喜。”一看不要紧,这不是采访过我的那个措姆吗!我连忙拿起电话,次仁措姆在电话中兴奋地说,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回去看望阿爸阿妈了,她还热情邀请:“欢迎您再回西藏,去我的家乡墨脱旅游。”
2013年,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高原孤岛”不再孤单。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做行走墨脱的计划,希望早日成行。
2015年国庆期间,我结束援藏后第一次回到西藏,除了看望故旧亲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墨脱。和2010年10月那次差不多,在波密时也是阳光灿烂,到了嘎隆拉却是阴云密布。还好,这一次只是细雨绵绵,没有下雪。当然,下雪也不怕,因为有了嘎隆拉隧道,不再需要翻山越岭。
思绪回到如今,听了派墨公路通车的消息,突然想起援藏的时候,多次观看西藏藏剧团演出的大型实景剧目《幸福在路上》,讲述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如今走向幸福生活的巨大变迁。在西藏,又何尝不是美景在路上、幸福在路上。单单行走扎墨公路就已让人流连忘返,待到行走扎墨、派墨两条公路串成的环线,一路在雪山草甸、原始森林中穿行,满眼层峦叠嶂,云雾氤氲,得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美不胜收!
期待着,在派墨公路通车之后,再次走进墨脱,走进心中的圣地。
作者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2007年7月—2010年8月援藏,任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编辑:郭琪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