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处,缓缓流淌的大运河之上横跨着一座古桥,一块块青色的石板构成古色古香的三孔石拱桥,这便是《长桥映月》中的永通桥。因距离通州西门八里,又名八里桥。它是北京唯一一座横跨大运河的古桥,与卢沟桥、朝宗桥并称为北京地区现存三大古代石桥。去年,朝阳区启动永通桥大修工程,预计明年,永通桥将作为历史文化古迹对公众开放参观,呈现“京通石道”“长桥映月”等历史风貌。
京通石道,是一条由通州向京城运送粮食的石板路。石道自通州一路向西,经现朝阳路、朝阳门外大街直达朝阳门,与通惠河并行,是最早的“京通快速路”。它不仅保证了京城粮食的及时供应,便利了清帝拜谒东陵和巡幸江南的出行需要,更带动了沿线两侧商业繁荣。
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桥八里卧晴川。石栏拥似天衢入,画舫摇从月窟穿。
万斛舟停芦荡雪,百商车碾桂轮烟。渔灯蟹火鸣征铎,惊起蛟龙夜不眠。
——清·李焕文《长桥映月》
四十里路到京城
自元朝建立,定都北京后,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紧张。江南地区雨水充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粮仓”。为解决大都城的粮食供应,由郭守敬主持开凿了通惠河。京师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粮食沿运河而至,这就是所谓的“漕运”,即一种利用水道调运物资的专业运输方式。
清代,通惠河多年泥土淤积,加之水量减少,河道拥挤,漕运船只能停泊在通州张家湾。沿大运河而来的漕粮在码头卸船后,有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运至京城,水路为换小船由通惠河运到东便门,另外一部分则改由陆路运往京城,即京通石道前身。
这条石道原为土路,由于经过的人流车流密集,经年累月致使路面状况不佳。为解决这一难题,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下令,修筑一条由朝阳门至通州的石板路。石板路长约20公里,路面宽6.6米,所用材质均为花岗岩条石。道路两侧还各建有5米宽的土路,并在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每十里左右建一座亭子供行人休息,宛如古代的“高速公路”。
又过了数年,因石道负荷大,路面严重损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下令重修石道。据《朝阳文史》载,当时“重修竟跨四个年度,增加长度一千零五十六丈有奇”,延伸至永通桥(八里桥)。重修完成后的第二年,乾隆帝御笔碑文,复立一座石碑于朝阳区三间房村,石碑大小和形状与雍正石道碑相同,现立于朝阳路沿线的定福庄路南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过。
时光飞逝,民国初年,石板路条石换为碎石。日伪时期,碎石路改为沥青路。新中国成立后,这条道路经多次改建,成为一条现代化的交通要道。如今行走于朝阳路、朝外大街上,何曾想脚下的路曾是一条用花岗岩条石铺就的“国道”,上面跑的是一辆辆马车,车上装的是经由大运河运来的粮食。
商铺庙会见繁华
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巨舶十万艘皆画龙。
通州运河上千帆竞发,不仅有运粮船,更有慕名进京的外国使节。有此盛况,京通石道作为衔接运河与朝阳门的必经之路更是兴旺,这也促进了道路两侧商旅发展——有为运粮入城歇脚而设的大车店、马掌铺;有为捆绑货物而准备的麻绳店;有为配齐大车上各种零部件而设立的打铁铺;还有澡堂、理发店、成衣铺、鞋店等。越是靠近城门,饭馆、茶庄越密集。每年东岳庙、弥勒院、天仙宫等庙会形成的集市,使得大街人头攒动。
据《北平旅行指南》所载,“倾城齐趋齐化门,鼓乐旗幢为祝,观者夹路”,街上“士商满坊肆”。道路两侧杂货纷呈,即使非庙会时期,部分道路两侧的摊档也成为固定摊户。
随着时间推移,京通石道两侧众商云集,无论街道本身如何演变,沿街商业繁荣不减。相传朝外大街有数百家店铺,更有不少百年老字号,如永星斋饽饽铺、大有油盐粮店、信远斋蜜食店、鸿云楼饭庄等。如开业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永星斋饽饽铺在晚清时期上至官府、下至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到了民国时期更是家喻户晓。
京通石道不仅惠及朝外大街,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一直往东,在关东店、呼家楼、小庄等处也颇为繁华。
历史悠久的京通石道,见证了京城的社会变化,后来又经过改造或拓宽,日新月异。今日的朝阳门外大街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金融商业街,朝阳路也成为交通运输主干道。
编辑:郭琪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