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烽火在新中国重生
——KF1型006号蒸汽机车传奇故事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展厅内,有一辆非常值得关注的蒸汽机车,它诞生于异国他乡却由中国人监造,专为粤汉铁路设计却颠沛流离,在战争中殉难却在新中国得到重生——KF1型006号蒸汽机车的经历就是一段传奇故事。
自主设计以适应株韶地形
KF1型蒸汽机车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首次自行设计运行于干线铁路上的大型蒸汽机车,具有强大的线路适应性和可靠性。它的出现与英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时国民政府决定修筑粤汉铁路株洲至韶关段(株韶段),以便贯通京广铁路。然而,当时国内外的蒸汽机车却无一能适应株韶段铁路的运行要求。在这段铁路线上运行的机车必须满足3个条件:一是机车功率要大,株韶段铁路地形崎岖复杂,故机车要有足够的爬升能力;二是机车重量相对要轻,因为与株韶段铁路接轨的铁路线设计标准都很低,尤其桥梁的承载等级较低;三是要适应小半径曲线的运行要求,曲线半径越小,拐弯越急,对机车要求越高。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后,列车通过关沟段千分之三十三的陡坡时,使用的是从英国购买的玛莱特式机车(ML4型),功率虽大,但机车重。显然,如果在株韶段铁路使用该类机车,其线路和桥梁难以承受这么大的荷载。
时任铁道部路政司最高技术官员、年仅37岁的技正(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应尚才提出了大胆的设想:由中国人自己单独设计一种新型机车以解决这个难题。
应尚才率领的技术团队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在1933年年底完成了KF1型蒸汽机车的设计。设计图纸虽然出来了,但受限于当时旧中国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没有能力制造蒸汽机车,只能向国外的机车工厂招标,最终中标的是英国知名老厂沃尔岗机车工厂。沃尔岗机车工厂十分重视这批机车,邀请应尚才等专家亲赴英伦监造,还专门印制了这批机车的广告放在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上。
1936年1月,首批6辆蒸汽机车运抵青岛,在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试运行了3个月,另外6辆蒸汽机车运抵上海,在沪宁铁路上试运行,其余12辆蒸汽机车以散件的形式运至广州。
展示国人智慧和能力
KF1型蒸汽机车的命运是如此多舛,刚到中国1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些机车开始颠沛流离。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节节败退,日军一路南下,21辆KF1型蒸汽机车几经辗转撤退到桂林却来不及转移。为了不让这批机车落入日军手中,铁路职工只能将其忍痛炸毁。
直至1950年4月,铁道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小组来到湘桂线实地调查,才发现了这批KF1型蒸汽机车。经过戚墅堰机车工厂的努力,21辆KF1型蒸汽机车被修复,运行于沪宁铁路及沪杭铁路上,成为牵引特快列车、快货列车和专列的主力机车,于1968年全部退役。
1979年,英方向中方提出购买1辆KF1型蒸汽机车用于陈列展出。中国政府决定,把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退役的KF1型007号机车整修后赠送给英国,并于1983年3月在英国约克郡的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举行了正式交接仪式。机车受到隆重欢迎并被安排在博物馆中最醒目的位置。
1988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工作人员打听到合肥机务段还有1辆KF1型蒸汽机车,便前往寻找。他们顺着机务段外荒僻小路来到一处空旷的报废线路旁,在荒草丛中看到1辆破旧不堪但依然巍然挺立的机车,核对车型KF1型和机车号006号无误。在修复了走行部后,这辆机车被运回了北京,停放在北京西郊的101车库。
1992年,中国铁道博物馆挑出一批机车送到南口机务段整修库进行保护性维修,KF1型006号蒸汽机车是其中之一。后又被送到南口机务段进行了外观整修,在2002年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开馆后正式展出。
KF1型蒸汽机车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车制造工艺,也见证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程师首次在国外监造机车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存2辆,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KF1型蒸汽机车阵列在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和中国铁道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在中国铁路史乃至世界铁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编辑:郭琪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