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老屋、老路,构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我的老家在湖南省宁乡市双凫铺镇合轩村,老家门前那条路陪我度过了整个童年,记录了父老乡亲生活的改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在儿时的记忆中,那条路坑洼不平,宽窄不一。每次雨雪过后,路上就会出现一道道深深的、歪七扭八的车辙沟,等到稍微干一些,父亲就会拿着铁锹,一边平整,一边叹息,一干就是大半晌。我和小伙伴们淌着雨水在那条路上奔跑打闹,溅得满身泥水。有时泥水蹦到嘴里,砸吧砸吧,一股苦酸味,牙碜得要命。这也许就是那条老路的滋味吧,有我孩提时的欢乐,更有父辈的辛酸。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初中了,门前那条路是家与学校之间唯一的一条路,约20里。这次,每逢雨雪天气,我就开始打怵,又黑又黏的泥能把鞋粘掉,我那辆平时爱惜得要命的自行车也成了格外的累赘。泥土塞满车瓦圈,我不得不扛起车子,肩膀被硌得生疼。雨水在脸上流淌,委屈烦恼在心中翻腾,那时我多么渴望脚下有一条硬化路啊。
2005年,“村村通”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条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出门看天气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路修好了,农业生产也发展了,老家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几代农家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如今,我周末开车回家,行驶在那条老路上,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清晰的车道线、警示标语牌,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民居,还有栽种着各种各样花草的花台……“四好农村路”不仅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大道修进了村里、修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家门口,更是修进了广大村民的心坎里。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