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以路途艰险和文化资源丰富而闻名天下,金牛道是整个繁杂路网体系中的主干线,金牛道上的古迹又以剑门关最为险要。与古蜀道相伴而生的翠云廊,沉静、厚重地目送时光流转,两旁数千棵“活化石”古柏屹立千年,见证了无数历史典故。
古道、古关、古柏,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翠云廊古蜀道成为了一条有文化记忆的古道。
金牛道 石牛粪金诸葛北伐
穿秦岭,过巴山,北接关中盆地,南至成都平原。
秦蜀古道,简称蜀道,是古代由长安翻越秦岭、巴山通往蜀地的一系列道路的统称。蜀道又分“北四南三”,北边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边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关于通往蜀地道路的记载。相传褒斜道开凿于大禹时期,开辟于西周,至先秦时期已成为繁荣的交通要道。
蜀道的主干线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其得名还与“石牛粪金”典故有关。在北齐文学家刘昼所著的《新论·贪爱》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渭河流域的秦人意欲吞并蜀国称霸,却受制于山河险峻、兵路不通。听闻蜀王性贪,秦惠王命人雕凿石牛,并派人在石牛屁股后边撒些金子,诱骗蜀王说这些金子是石牛屙出来的,想把石牛送给蜀王。蜀王贪图宝物,于是堑山填谷,并调动5名大力士去迎接石牛,只可惜迎来的不是会拉金子的牛,是秦人大军,蜀国也因此灭了国。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个传说把古道命名为金牛道、石牛道,也形象地描述了古蜀国为开辟蜀道付出的惨痛代价。
三国魏蜀拉锯战中,位于咽喉位置的大剑山易守难攻,于是诸葛亮主持开辟栈道,在较为平坦的山地铺上木头,并杂以土石,修成土栈;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孔,插进木梁,上铺木板,修成石栈。诸葛亮在这条古道上来来往往,指挥三军,兴师北伐,因而,后人也将金牛道称为诸葛北伐道。
唐代,官府进一步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使其更加完善,并成为军队通行、传递信息的官道。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驿道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剑州(辖域约为今广元市剑阁县)知州李璧对这条官道进行大举培修,进一步拓宽道路,并在路面加铺石板,形成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南至阆中市,西至绵阳市梓潼县的古代“高速公路”。
古往今来,蜀道一直是人们进出西南的交通、军事要道,成就了剑门关等兵家必争之地。蜀道还是一条文化走廊,历朝历代对蜀道的歌颂和游记从未中断,既有《西峡颂》《阁颂》《石门颂》这样的汉代书法瑰宝,也有如李白等大文豪的诗词歌赋。蜀道的开通推动了巴蜀的经济文化繁荣,为古代中华多族群、多区域、多元化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剑门关 自然天险天下雄关
在我国历史上,关的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城为关”,即在国界或交通运输要道上人工建立起守卫的城,并以之屯兵驻军;另一种就是“以山为关”,即凭借险要地段、利用自然天成的山谷隘口优势建立起守卫的哨卡和阵地。剑门关就因是自然形成且体量巨大的城郭与城瓮,威震蜀北而锁钥川陕。
剑门山古称梁山,位于剑州古城东北30公里,剑阁县城东南9公里。其山峻岭横空,积石阻云,北坡陡峭,危崖高耸,南坡渐缓,沟壑交错,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长达百余里,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群峰中间天然形成了剑门关、滥泥渠、后关门、寨岩口、大窎崖5个中断的隘口,自然地成为南北通道,除此之外,其余各处展翅难越。
在剑门关关楼,抬头望去,“天下雄关”“眼底长安”两块牌匾遒劲有力。“眼底长安”四字最早出自南宋·崔与之的《水调歌头·题剑阁》,大约在明代以后,有人在剑门关关楼上题写了对联,作者姓名今已轶失。其联曰:“天设长堑壁垒千里,固西南屏障,回头眺锦城;地鏖短兵历经百战,锁秦蜀咽喉,眼底看长安。”由此可知,“眼底长安”是用夸张手法指剑门高耸入云,可望到长安以及关中平原;也侧面反映剑门关的重要军事意义,退可保全西蜀,进可攻取长安。当地人还说,关楼面朝北方,刘备当年在蜀地一心想重回长安,“眼底长安”是刘备的雄心和抱负——复兴汉室,还都长安,只可惜历史并不随人愿。
作为入蜀咽喉、军事重镇的剑门关,历史上烽火狼烟、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在这里发生。“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的画面在这里无数次地反复重叠。多年来,剑阁栈道和剑门关关楼也因天下分与合的大势、战场的攻与守、战争的成与败而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民国初年,剑阁县知事张政最后一次重修的剑门关关楼,毁于1935年冬天修建川陕公路的时候。1992年,为发展旅游业又不影响108国道的交通运输,剑阁县决定在原关楼的东面修建一座仿古关楼。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剑门关关楼再次严重受损成为危楼。于是在2009年,剑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关楼,现在大家看到的关楼就是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
翠云廊 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中,茂盛苍翠,蝉鸣阵阵。
翠云廊因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诗《剑门路》而得名:“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怒。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翠云廊与剑门蜀道基本重合,相伴而生、互为依存。翠云廊古柏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张飞柏”。
蜀道翠云廊剑阁段,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形三线分布,北至昭化、南至阆中、西至梓潼,于剑阁境内贯通9个乡镇,总里程达151公里,现存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2株,剑阁柏、帅大柏)。
古柏最初的历史能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始皇帝统一中国后,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驰道,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用以指示路标、计算里程、防护路基、储备木材、遮阳避暑。另一说,秦始皇为修建阿房宫,几乎用光了蜀中树木,才有《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的说法。为了补救,秦始皇下令补种绿植,所植之树被称为“皇柏”,道路也有了“皇柏大道”的美誉,如今金牛道上树龄达2000余年的古柏亦佐证了这一传说。
为何古柏被称为“张飞柏”?这又牵扯到三国时期的传说。蜀地是蜀国大将张飞的福地,他的众多成就根植于此。很多当地百姓都说,蜀道古柏就是这个莽撞人所栽种的,分析其原因,推测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用来帮助士兵标注古道的走向,不至于在深山中迷失方向。
蜀道古柏滋润了厚重的三国文化、邮驿文化、军事文化、诗歌文化和古柏文化,历代都设有专人护卫。《唐会要》记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伐树木,其有官处,当填补。”《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敕令:“诸系官山林采伐者杖八十。”诸如此类,明代还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清代乾隆时期对每棵古柏悬挂了带有“官”字的木牌,清光绪初年(约1881年)对每株古柏进行了编号。
植柏、补柏、护柏,在剑阁历代官民中形成良性循环并世代沿袭,才有了如今三百长程十万树、回柯垂叶凉风度。
文博档案
剑门关地质博物馆
剑门关地质博物馆位于剑门关景区内,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于2011年7月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馆藏有与剑门关地质变化同时代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化石以及考古出土的文物与标本,并辅以三维立体模型、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法直观展现剑门关地貌地质发展史。
广元市博物馆
广元有2300多年建置历史,古称利州,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利州为广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就出生于此地。
广元博物馆分为6个单元(石器时代、船棺叙说、秦汉三国、蜀道佛光、金韵银华和广元瓷窑),在塑造当地历史文化形象的同时,突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个性特征。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