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圆满落下帷幕,为各参与方提供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动力。
银杏叶上的北京中轴建筑、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描绘大千世界的邮票邮品……时光瑰宝光耀古今,智慧出行便捷高效,交通文化与交通科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在今年服贸会的舞台上,双向奔赴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喜闻乐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映生辉。
银杏叶上绘中轴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标尺,文化与历史以此为轴,如画卷般徐徐铺开。
您是否想象过以树叶为画纸,画出中轴建筑?在造纸术出现之前,古人如何在树叶上写字绘图?这些问题都能在服贸会首钢园的文旅服务专题展区中找到答案。
展区一隅,“最美中轴线”系列展陈列处,9个精致的画框吸引了游客的注意,这是京派叶画非遗传承人师亮带来的《叶上中轴美》系列作品,“复原”了古人在叶子上书画的历史。画框内,一片片金光灿灿、精雕细琢的银杏叶上,呈现出永定门、天坛、钟鼓楼等9处代表建筑的外观,叶子下方配有一段以毛笔书写的建筑历史,向游客讲述京城故事。
叶画的缘起,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僧人制作了贝叶经和菩提叶画,将它们赠予百姓,以一书一画,传播美好祝福。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写过一句诗“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说的就是用贝多罗树叶子刻写成的佛教经书贝叶经。关于菩提叶画,民间也有众多记载,相传乾隆曾以紫禁城英华殿内的菩提树叶,令如意馆画师制画,在皇太后寿辰时将菩提叶罗汉画册作为寿礼相赠,深得皇太后喜爱。之后,造办处(清代负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便常态性地制作菩提叶彩绘册页,作为皇帝赏赐之用,民间书画家也开始效仿绘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叶子也能呈现一方景致。然而,巴掌大的树叶想要成为画纸颇为不易。早在南宋时期,抗金名臣郑刚中曾记录其具体步骤:“广中菩提树,取其叶用水浸之,叶肉尽溃而脉理独存,绡縠不足为其轻也。”这一制作精髓至今沿用,据师亮介绍,叶画主要取材自故宫御花园的古银杏树,选取其中没有虫眼、大小适中、叶型优美的一片,创作之前要经历两年时间沉淀,经过阴干、压平、防霉、防裂、去水等多道工艺处理,才能使银杏叶薄如轻纱但又不失柔韧性。
为了找到适合作画的银杏叶,师亮有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当北京进入秋季,树叶开始泛黄,他就背上背包,游走在京城里,开启他的“寻叶之路”。步入秋季,看着银杏树黄绿相间,从小就跟着祖父、父亲学习叶画创作的他又燃起了创作热情。
最初,叶画只限于佛教领域;如今,北京文化、中轴文化赋予了叶画更多含义,酝酿出“京派叶画”。银杏叶叶落归根,这个根,也许指的正是中国文化。
铁路文创融入非遗传承
“这是‘列车超人’,将我国有代表性的列车化身为炫酷的机甲超人,可以拆装变形。”“这两辆是毛泽东号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还有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工作人员逐一介绍文创产品亮点,引来小朋友和大朋友驻足围观。
深厚的文化底蕴、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隶属于文旅服务专题展区的文博文创展区,历年来都是服贸会最受观众欢迎的展区之一。今年,中国铁道博物馆(简称铁博馆)携广西铁路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西铁路文旅集团)展示了毛泽东号机车折扇、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模型、时刻表集章册、中欧班列集装箱笔筒、“高铁动宝”盲盒等百余款具有浓厚铁路特色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服贸会开幕首日,双方还就开展文创设计开发、宣传推广服务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让文物“活起来”、让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是交通运输行业文博馆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16年起,铁博馆设立了专门的文创工作团队,积极开展线上授权销售和开发微信小程序网店。其所属3个展馆(正阳门展馆、东郊展馆、詹天佑纪念馆)在售商品品种逾300款,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发、联名出品、代理销售、自助售卖等为一体的框架。
将视线转向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省区市展区,充满“壮美元素”的广西形象馆迎接着八方来客,其中,广西铁路文旅集团将融合了非遗文化的“铁潮”文创带到现场。展柜上,有一套出自坭兴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景平之手的茶具,引来众多游客驻足。其表面雕刻着一辆飞驰的列车,列车之下,铁轨一路蔓延、腾起,宛若游龙,逐渐演变为富有民族色彩的壮锦。
钦州坭兴陶与壮锦并称“广西二宝”,录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手册。钦州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经历了1400多年的兴衰起落,其“窑变”更是勘称一绝——在泥土烧制过程中,胎体随机性出现窜变现象,经打磨抛光后,呈现出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各种意想不到的色彩和纹理,因此也有“火中取宝”之称。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就珍藏着产自广西忻城的壮锦。
凝聚钦州坭兴陶与壮锦的茶具是“铁潮”文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铁路文旅集团设计开发出“铁路+广西非遗”“铁路+广西民间传说”等主题系列产品,将钦州坭兴陶、梧州六堡茶、少数民族刺绣等广西特色技艺融入文创产品中。
交通元素与文创产品,传统文化与现代实用性,在探索中实现有机结合。
传统邮票注入科技元素
联合国邮政管理局(简称UNPA)是世界上唯一以美元、瑞士法郎和欧元3种不同货币发行邮票的邮政当局。今年,UNPA在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国别专区线下设展,这也是其第二次亮相服贸会。
也许大家对UNPA不甚了解,但提起生肖邮票,想必都不陌生。每年春节,UNPA都会发行一套生肖邮票,向全球华人拜年,从2010年5月首次发行以中国生肖为内容的邮票,到2023年已发行了14套生肖邮票。
除了生肖题材以外,UNPA的邮票聚焦人权、环境、濒危物种与和平,聆听并传递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反映了联合国所从事的工作,引导人们关注重大世界问题。
在服贸会UNPA展柜中,有一套今年6月20日发行的3枚邮票小型张。这套邮票旨在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COP26联合国气候峰会发起的“不要选择灭绝”运动,呼吁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向可持续的绿色经济转型。小型张创新性地印上了二维码,扫码后弹出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的短片。影片中,一只中文名叫“小诚诚”的动画恐龙闯入了纽约联合国总部,敦促世界领导人在为时已晚之前采取行动。这也是联合国有史以来首部电脑动画(CGI)生成、在大会堂内拍摄的影片。
为传统邮票注入科技元素,以集邮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多元文化,是联合国邮票近年来发展的新路径。2020年11月24日,为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8年提出的“新技术战略”,以更好地利用加密货币、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UNPA推出了史上第一套联合国加密邮票。每枚邮票的可刮开涂层后均有唯一密钥,邮票所有者凭密钥激活区块链上的副本,作为数字收藏品。每枚邮票都与1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由于有3种发行货币和17个目标,因此该套加密邮票共产生了51个变体。邮票一经发行,引来各地集邮爱好者争先购买,“新技术战略”也因此传播得更广更深。
从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诞生至今,百余年来的邮票文化浩如烟海。因应时代变化,邮票的内容、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其作为邮资凭证的用途逐渐淡化,越发成为情怀的寄托、文化的载体。
小小邮票描绘了大千世界和万物天地,方寸之间,也可以承载丰富内涵。
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郭琪 崔书洋 谢梓君 摄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