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汽车、网约车等计程车辆已成为现代人出行的日常选择。那么在古代,人们的日常出行也会计算里程数吗?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我国古代最早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辆出现在西汉——记里鼓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有关记道车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阳……记道车,驾四,中道。”因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装置,故名记里鼓车。
齿轮的发明和运用,为记里鼓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记里鼓车上有一鼓、两木人,下有双轮,马匹拉动记里鼓车向前行走,带动车轮转动,车轮又靠一套互相咬合的齿轮将转动传给敲鼓木人。当车行1里时,最末一只齿轮正好回转1周,木人击鼓1次,以示里程。此时,人们只要记下木人击鼓的次数,就可以知道车辆所走过的里程。因为这一机械原理非常接近于近代的里程表,记里鼓车也被誉为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在古代中国,记里鼓车与指南车并称为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车,是“先启之乘”,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威仪。记里鼓车装饰豪华富丽,其后是浩浩荡荡的帝王车队,这在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东汉孝堂山石室中有一幅备受关注的《大王车出行图》,图中绘有一辆大型记里鼓车。这幅图中的出行队伍贯穿石室东、北、西三壁,浩浩荡荡、极其宏大。作为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东汉孝堂山石室的《大王车出行图》为后人研究记里鼓车提供了除文字资料以外更为直观的参考。
随着时代更替,记里鼓车也在不断更换形态。令人惋惜的是,记里鼓车之后多用于皇帝出行时的一种礼仗,原本用于计算里程的功能反而被弱化。以至到了元朝时期,记里鼓车的制造技术已彻底失传,记里鼓车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我们有幸看到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按照1∶1比例复制的记里鼓车模型。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系统,无不还原了当时记里鼓车的原貌。
对记里鼓车的历史复原,得益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振铎先生。王振铎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复原了近百项我国古代发明创造模型,其中包括为人熟知的地动仪、司南等。早在1936年王振铎先生就成功复原了我国古代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他根据《宋史·舆服志》所记载,经过十数年研究成功复原了与历史记载的实物同样大小的记里鼓车,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时这件模型被该馆收藏。
馆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材质:木质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