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周围到处都是死去的战友啊。但在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不相信,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在电影《金刚川》中,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炸不断的桥”。对于后辈而言,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而对于郝居祯老人,这是真实的生活。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郝居祯戴上了珍藏多年的纪念章。他一寸一寸地抚摸着,颤颤巍巍的手指因为情绪激动抖动得更加严重。70年过去了,当年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蹚过冰河,那活生生要把双腿铡断般刺骨的冰冷,郝居祯仍记忆犹新。
今年92岁高龄的郝居祯,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参军前在当时的太原铁路局工作。22岁时,他瞒着家人应征入伍,母亲得知后几乎哭干了眼泪。“国家需要你,就得上!”郝居祯老人的眼眶也湿润了。
1951年,郝居祯随志愿军入朝,郝居祯所在的铁道兵团,主要承担保障运输参战部队战略物资和后续部队铁路畅通的任务,战士们深知铁路线对前线的重要性。面对敌机的一次次轰炸,战士们不怕牺牲,不畏严寒,在冰河里扛枕木、运铁轨、运钢材,修复桥梁,抢修铁路。
在战场上,白天有敌机轰炸,大家只能把道钉、螺帽、扳手等工具藏在山洞里,等敌机一走,战士们再次冲向抢修战场,清理定时炸弹、灭火、搬运损毁物资。郝居祯回忆,“当时,运输线上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线作战。有时你会觉得,铁路永远也修不完。刚修好,敌机就来炸。炸了我们又修。”
在受敌机持续轰炸,军事力量敌强我弱的恶劣条件下,志愿军铁道兵以防空、抢修和抢运三位一体展开了反“绞杀”作战,最终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畅通。在这次入朝作战中,郝居祯荣立三等功,于1953年10月回国。
回忆中,郝居祯又念叨起好几位战友的名字。1953年,当他们完成任务凯旋时,和他同去的战友,有5位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