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到“京口瓜洲一水间”再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三国时期王濬楼船破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征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泰州“东线第一帆”,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再到“一带一路”,基于交通运输催生了大量文化线路和遗迹。而这些丰富的交通文化遗存,已然成为交通运输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民族融合、社会沟通、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的文明见证和历史载体。
时光隽永的厚重江苏,满是大江大河的气魄,南船北马的古道在这里交会,长江、淮河、运河在这里交融。古道、古桥、港口,无论走到哪里、行至何处,在江苏都能感受到底蕴深厚的交通文化。近年来,江苏交通人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用拼搏奋斗继续丰富着新时代交通精神谱系。
交通文化体现道路自信、传递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循着这样的思路,江苏交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和交通强国战略,紧扣江苏交通强省建设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任务要求,以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江苏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体系为目标,组织创作一批具备行业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努力讲好交通故事,展示江苏形象,绽放文化魅力。
《路上的家国——江苏古代交通文化钩沉》一书正是这一构想实践的第一批成果。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新时代伟大变革素材又如此广博,做好文化建设与传播工作以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重任。唯有不断求索、坚定前行。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自古有渔盐之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滋润良田沃野;大运河纵贯南北,勾连婉约江南和雄风楚汉。这里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交融、南船北马往来不息。当我们以交通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时,往往能发现更有趣的关联。
为什么江苏能够因盐而富?除了靠近黄海盛产海盐外,更因为交通便利——相对陆路和山路,成本低廉的水路运输让贸易往来更加便利,资源更能顺利地转化成财富。那么,这些连通的水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翻开史书,我们发现,作为京杭大运河雏形之一的邗沟,是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而修筑的一条运输兵员与辎重的通道;京杭大运河本身更是隋炀帝杨广为了征伐高句丽进行帝国资源征调的交通大动脉。政治、经济与交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事实上,交通文化本质上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衍生,是表里关系。我们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古代交通史的演变一路伴随着国家政治历史的变迁,因此,深入文化肌理探寻钩沉就成了一次向“家国情怀”的精神礼敬。当我们观照当下、展望未来时,会发现今天的交通建设与发展,正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了跨越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对等,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也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对“美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建设和向往。
这本《路上的家国——江苏古代交通文化钩沉》,以文化通俗读本的形式,让各个领域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能够从江苏古代交通文化中读出交通文化与中国文化精神和大历史脉络的关联,感受我们传承至今的家国传统。全书通过感性的、文艺的方式,展现路上人们的故事与悲欢,使读者能够充分共情,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实现价值与情感的升华。书中还对相关的遗存和古迹作了基本梳理,如有机会实地对照古今,想来也能多一份感怀与虔诚。
古道、渡口或许已经湮灭,古桥、古驿或许已经残破不堪,但交通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文明基因一直都在,它静静流淌在我们的身边,时不时撞进我们的心口,让我们魂牵梦绕,让我们心潮澎湃。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