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新三样”水路运输增长势头强劲。数据显示,得益于南京市首创“信用+智慧”海事监管场区,全年南京港“新三样”集装箱水路运输达8.63万标箱,同比增长36.1%,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产品、光伏产品运输量分别为2.87万标箱、2.93万标箱、2.83万标箱,同比增长分别为27.6%、27.9%、57.2%;新能源汽车滚装运输2.92万台,同比增长260.5%。
1月23日,记者来到南京海事局,探访该局助力“新三样”货物出海降本提质增效的背后故事与海事担当。
查验“少开箱、不开箱”降本增效
作为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航运相关任务的主办单位,南京海事局从企业需求出发,通过港口抽检前移,将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抽检查验2个环节归并至监管场区,在不降低安全监管标准前提下,减少对企业的检查频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畅通物流通道。集装箱开箱查验是海事部门的工作职责,传统的开箱在码头进行。南京海事局以“诚信场区、绿色通道、便利运输”为导向,主动担当作为,优化监管服务方式,在企业生产场区建设船载危险货物集装箱海事“信用+智慧”监管场区,海事执法人员对危险货物集装箱的装箱、开箱等环节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实现查验“少开箱、不开箱”,大幅减少企业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推动形成“一箱制”“一单制”服务模式
南京港口远洋外贸多经上海洋山港中转,传统水水中转模式面临审批周期长、申报变更手续繁琐等难题。在江苏海事局关心指导下,南京海事局率先探索长三角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模式,与上海海事部门打通政务数据共享渠道,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减少中间审批、查验环节,实行“一次查验”,非必要不开箱,有效缩短船舶待港时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在该模式下,企业通过上海中转出口由原来的6次申报减少为3次,申报周期节约48—96小时。以爱尔集新能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为例,其船载危险货物集装箱海事“信用+智慧”监管场区每年可为其节约国际海运和综合物流成本500万元以上,每批次货物出口可节省3-7天时间。
标准化建设提升品牌效应
为进一步推进监管场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南京海事局发布《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海事“信用+智慧”监管场区建设运行指南(V1.0 版)》,规范监管场区管理标准,明确管理制度、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作业管理、信用规范等要求,为监管场区的建设与运行提供有力依据。据统计,南京海事局先后指导泉峰科技、LG等4家新能源龙头企业建成监管场区,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和应急设施、统一标识标牌,有效提升监管场区出运“新三样”货物的安全标准和品牌效应。
除此之外,为保障“新三样”水路运输安全,南京海事局发布《南京港锂电池类危险货物集装箱水路运输指南》,为从事锂电池类产品生产、装卸与运输的企业提供专业指引,助力企业学习掌握安全技术要求,规范水上运输行为,降低安全风险,保障船舶、人员与财产安全。
编辑:徐浩田
责编: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