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简称《框架指引》)。在低空经济热度高涨的当下,该文件构建起覆盖“管—降—产—用”全链条指标框架,为地方探索低空基建提供系统性指引。
基建短板倒逼系统性改革
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涵盖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两大板块。
关于《框架指引》出台的背景,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项征指出,当前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暴露出三大基础设施短板,一是空域管理机制滞后,跨区域飞行审批流程复杂,空域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硬件设施标准缺失,起降点、能源补给站、导航设备等建设缺乏统一规范,存在运营安全风险;三是数字化管控平台缺位,低空通信网络覆盖不足,难以实现飞行器实时调度与空域动态分配。项征认为,《框架指引》有望通过顶层设计,破解基础设施碎片化造成的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
民航新型智库专家韩涛认为,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总量不足、布局失衡、配套薄弱”的困境。以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为例,通用机场密度仅为美国的2.5%,难以支撑规模化运营;无人机起降点覆盖率不足30%,无法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另外,制度供给滞后于产业发展、多部门管理职责交叉、产业链协同度有待提升等多方面问题,倒逼系统性改革。
四大指标指明方向
《框架指引》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划分为低空空管、低空起降、产业配套和应用场景配套4个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
在低空空管领域,《框架指引》创造性提出“低空数字底座+网格编码+电子围栏”的空域管理方案;在低空起降领域,明确通用机场、航空飞行营地、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及能源补给、运维保障等相关配套设施;在产业配套上,试飞、检验检测、科普研学、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配套设施,为产业闭环提供硬性支撑;在应用场景上,通过低空载客、物流、公共服务等场景化配套设施设计,加速低空服务融入民生经济。
项征认为,《框架指引》首次提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4个一级指标”架构,将之前行业的摸索型试点建设转化为有序可循、有体可依的体系化建设指引,并按照低空发展规律和建设需要,进行了一二级结构的细分,为未来分层分级推动安排建设分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剑强调,《框架指引》的意义在于首次构建了覆盖“管—降—产—用”全链条的系统性指标框架,为分散探索的地方试点提供顶层设计锚点;强调新技术赋能与城空融合发展,为破解空域管理分离、技术标准缺失等深层矛盾提供了思路。
细化落实与动态评估优化
一周后,作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的深圳便推出《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
深圳的建设方案可视为对《框架指引》的具体实践,并结合深圳本地产业优势,细化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例如,《框架指引》强调5G—A、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圳建设方案则明确建设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并推动低空算力平台建设,与指引的技术导向一致;在载人飞行、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与《框架指引》的“应用场景配套”要求高度契合。
《框架指引》附则提出,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每年度将对《框架指引》进行评估,根据建设实践持续优化调整,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手编写细化指南。业界期盼《框架指引》能尽快衍生出“可操作手册”,加速推动我国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观点
避免“一刀切”导致发展失衡
民航新型智库专家 韩涛
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呈现“总量不足、布局失衡、配套薄弱”的困境,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应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简称《框架指引》)的出台,为破解发展困境提供了顶层设计思路。
《框架指引》的意义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标准统一,首次构建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体系,明确起降场、通信协议、安防标准等;二是生态重构,通过“空管服务+绿色能源+数字技术”三要素联动,推动低空经济从单一飞行向全链条服务延伸;三是制度创新,注重人工智能、低轨卫星、5G-A等新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
尽管《框架指引》具有开创性,仍期待未来进行以下方面的细化:一是地方适配细则,需明确不同层级城市的建设标准。例如,三四线城市是否强制满足eVTOL起降场所有技术标准;二是技术标准衔接,无人机适航认证、空域数据共享等跨部门规则尚未统一,需加快立法进程;三是动态评估体系,年度评估应细化评估方式,避免“一刀切”导致发展失衡。
《框架指引》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但政策生命力最终取决于落地效能。未来需在标准细化、区域协同、技术创新上持续突破,方可能真正实现“天空之城”的万亿蓝图。
□观点
建立低空基建国家标准迫在眉睫
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 马剑
当前,各地低空经济发展仍在前期探索阶段,从标准体系建设来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存在明显区别,首先要厘清各自概念。
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是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和最低限度的强制性要求,效力高于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目前,部分全国性和地区性社会团体都在试图推出自己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在顶层设计上,如果仅依靠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缺乏统一、规范且具有强制力的建设规范,会导致各地建设标准与设备技术规范不统一。首当其冲地,低空飞行器的跨区域飞行和协同作业就是难解之题。在技术支撑、应用实施等层面上,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均需在统一规范下开展创新。
破解困局,制度创新是前提。尽快建立低空基建的国家标准迫在眉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需要尽快下场,通过对整个行业设立最低门槛,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性与安全性,降低各地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无效投入。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的发布,恰逢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的窗口期,尽管具体技术规范与层级体系划分有待进一步细化,但《框架指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从无序探索走向有序构建。
编辑:周向阳
责编:晓飞
审核: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