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伴随着礼炮齐鸣,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主持建设、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设计的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座历时6年打造的“超级工程”,不仅以硬核实力刷新多项世界桥梁纪录,更以“一桥融三脉、天堑变通途”的功能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全新动能,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交通建设的新地标。
常泰长江大桥连接常州和泰州两市,全长10.03公里,公铁合建段5.3公里,上层桥面双向6车道,下层桥面左侧为2线铁路、右侧为双向车道。这种“公铁上下游分侧布置”的创新设计,不仅省下了宝贵的长江通道资源、岸线与土地资源,更让公路养护、铁路检修、应急救援互不干扰,连匝道行车距离都大幅缩短,每一公里都藏着绿色高效的设计巧思。
通车背后,是一串闪耀世界的“纪录标签”。大桥主航道桥以1208米主跨成为全球最大跨度斜拉桥,天星洲、录安洲专用航道桥以388米主跨拿下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桂冠,加之最长连续钢桁梁记录的突破,三大世界纪录让其成为全球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从2019年8月桥梁钢沉井开始制作,再到2024年6月主航道桥“拼接板对孔偏差小于2毫米”的精准合龙,到如今全线通车,每一步都彰显着中国桥梁建设的顶尖水准。
作为长江上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的“超级工程”,常泰长江大桥不仅以“三个世界之最”震撼业界,更凭借四项首创技术,破解大跨度桥梁建设的多项难题,为全球桥梁工程提供中国方案。从塔梁约束到基础设计,从桥塔造型到索塔锚固,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设计团队的智慧,彰显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
温度自适应塔梁约束体系:将主梁跨中与主塔下横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连杆连接,既能建立塔梁之间的约束,又能大幅释放结构因热胀冷缩产生的温度应力,优化结构整体受力情况。相比半漂浮体系,可有效降低主塔内力和梁端位移30%以上。
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平面为圆端型,立面呈“上小下大”台阶型,可有效限制水流对沉井周边河床土体的侵蚀。沉井底标高由-92.0米提高到了-65.0米,结构高度减少了27米,工程量减少了近30%,大幅降低了工程投资,破解超深沉井施工风险。
“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针对大跨度桥梁桥塔较高、尺寸较大的特点,项目首创“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把塔肢尺寸从21米缩减至13米,既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难题,又以“钻石造型”实现力学与美学的统一。
“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实现了斜拉索交叉锚固,将塔上标准索间距由2.8米减小为2.2米,让上塔柱高度减少15米,使桥梁更显修长轻盈,受力更安全可靠。
此外,智能机器人、三维扫描数字拼装、机器视觉实时监测等技术的应用,更让“智能建造”贯穿大桥建设全周期。
在沉井基础施工中,大桥首次提出“临界支撑状态下沉控制理论”,研发履带式与龙门式绞吸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实现水下精准、高效、可控取土,彻底告别传统潜水作业的高风险低效率模式。基于北斗定位与土压力传感器的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沉井结构、施工设备全程实时监测与预警,确保施工安全可控。
主塔与主梁施工同样融入智能方案:大桥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钢桁梁数字拼装,替代传统实体试拼,大幅提升制造精度与施工效率。在主塔线形控制方面,通过横撑力自适应调节技术,有效控制塔肢变形,保障成桥线形笔直美观。
面对桥面荷载不对称的挑战,项目团队通过结构优化与斜拉索主动调索技术,成功将主梁横向偏位控制在2厘米以内,确保铁路与公路行车平稳安全。
这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全程应用,不仅提升了大桥建造效率与安全性,更为世界级桥梁智能建造树立了新标杆。
通车之后,常泰长江大桥将彻底改变常州“无过江通道” 的历史——此前需绕行30公里至泰州大桥或江阴大桥的车辆,如今可直接过江,通行时间大幅缩短;对于泰州而言,也将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交通网络。大桥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关键纽带,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架起“钢铁脊梁”。
当车辆行驶在宽阔的桥面,一边是长江黄金水道的繁忙航运,一边是空间钻石型桥塔的雄姿倒映江面——这座兼具实力与颜值的 “超级工程”,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象征。未来,它将以“绿色、智能、高效”的运营优势,持续服务国家战略,见证长江两岸的新繁荣。
编辑:司新茹
责编:张超群
审核:马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