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装一辆车、加长一寸板,这些看似“精明”的违规操作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今年7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开启为期半年的专项治理行动,剑指车辆运输车违法超标装载乱象。记者调查采访多地交通运输执法部门、货车司机、车辆运输车制造企业等发现,尽管合规化进程不断推进,但“蚂蚁搬家”“飞机板”等超限、改装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根治乱象,需从源头管控、全程监管、行业生态重塑多维度发力,推动车辆与装载“双合规”落地生根。
违规乱象回潮 安全隐患突出
记者梳理发现,近10年来国家层面已开展数次对车辆运输车行业的大规模整治,并取得明显成效。“此次整治直击‘飞机板’等违规运输车型悄然回潮。”多位行业人士透露,近几年,部分企业为压低运价、抢占市场,违规装载现象出现“抬头”趋势。对此,《行动方案》明确四大重点任务:严格新增车辆市场准入管理、强化源头装载监管、加强路面执法检查、加强源头处罚。在重申严格执行车辆外廓尺寸国家标准及加大违规惩戒力度的同时,《行动方案》还首次明确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纳入常态化执法检查范围,意在实现监管“无死角”。
近期,在厦门沙厦高速公路凤南服务区,执法人员查处一起典型的“蚂蚁搬家式”车辆运输车超限行为:一辆吉C牌照车辆运输车从杏林收费站合规装载7辆车行驶上高速公路后,通过社会清障车分批将额外车辆运至服务区二次装车,最终装载14辆,远超长头铰接列车最多装载7辆乘用车的上限标准。“这种规避检查的方式极具隐蔽性,福建山区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密集,若未及时发现,在长下坡路段极易引发侧翻事故。”厦门高速公路执法支队执法人员魏长飚介绍。
据了解,合规车辆运输车最大允许长度不超过22米,根据车型不同可装载6—9辆乘用车,且必须采用单排双层设计。而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执法部门近期查处的一辆粤A籍车辆,通过极端加长加宽车身、将上层改为双排装载结构,单次装载近30辆乘用车,远超合规标准。这类车辆因重心偏高、转弯半径过大,极易引发侧翻事故。
在西南地区,重庆西南汽贸城周边存在超限车辆运输车聚集装卸的现象,部分车辆还通过关闭卫星定位逃避监管。广西执法部门则在泉南高速公路鹿寨服务区查处了利用社会车辆进行驳载的违规案件。吉林长春甚至发现有修配厂违规改装制造近40米长车辆运输车车厢,并可提供套牌手续。专项行动期间,内蒙古、河南等多地交通运输执法部门还查处了“跨区超载”的车辆运输车违规行为。
记者梳理近期多地执法数据和典型案例发现,目前,车辆运输车违规以超限、非法改装为主,且违规行为愈发隐蔽,例如违规货车司机利用执法换班、凌晨等监管薄弱时段上路;违规车辆借助跨省高速公路直通目的地,利用区域监管衔接间隙逃避检查等。
“每一辆违规车辆运输车都是移动的安全隐患,不仅威胁货车司机生命和车上重大财产安全,还可能威胁到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介绍,此次《行动方案》出台,标志着车辆运输车行业迈入“全链条治理期”。
成本收益倒挂 监管难度升级
为何车辆运输车违规屡禁不止?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违法收益与成本的严重失衡是核心诱因。
根据福州高速公路执法支队案例数据,车辆运输车违规处罚金额与违规运输所节省的成本存在明显倒挂,一次违规运输可“帮助”企业节省可观成本。以一辆合规装载7辆乘用车的长头铰接列车为例,若违规多装3辆乘用车,单车运输成本或可降低40%。
“对于部分小型运输企业和个体货车司机来说,违规是‘生存选择’;对于部分中型企业而言,是‘降本手段’。”钟渭平解释,在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合规企业的运输报价往往高于违规企业,反而失去订单,出现“不超限就赚不到钱”的乱象。
这背后折射出行业深层矛盾:部分乘用车主机厂为降低物流成本,刻意压低运输报价,倒逼物流企业通过违规经营降本。这种“源头压价”导致行业陷入“不违规就亏损”的恶性循环,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诱因。
更关键的是,车辆生产、改装、货运审批分属不同部门,信息共享不畅导致监管难度加大。尽管相关部门早年已出台“一超四罚”政策,要求从生产、销售、改装、运输全链条追责,但实际执行中,跨部门协同仍存在挑战。此外,各地监管政策存在差异,违规车辆可能因处罚标准不同而逃避重罚,形成“跨省监管死角”。
全链条治理 构建合规生态
根治车辆运输车违规乱象,不能仅靠“运动式”执法,需执法部门、车企、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形成合力,从生产、运输、监管全链条构建合规生态。
当前,多地执法部门已开始探索源头治理新模式。福州高速公路执法支队联合青口汽车城对12家物流企业开展“普法+服务”培训,用本地违规案例解读法规,并协助企业制定合规车辆更新计划。广州则实施“路面查处+源头倒查”机制,对“飞机板”车辆运输车的生产、改装企业追溯追责,整改源头隐患。
针对内蒙古、河南等地的中转超载问题,当地执法部门联合汽车产业园、物流枢纽建立装载监管备案制:凡从园区驶出的车辆运输车,需提交装载清单,由园区管理人员现场核验,确保合规后才可放行。
与此同时,车辆运输车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等正自觉承担起供应链责任。“合规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宇通相关负责人介绍,宇通已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车辆运输车出厂前需经过多道严格的检测工序,还能通过“安睿通”平台为用户提供车队管理、司机安全驾驶习惯分析等,帮助用户降低运营成本。长久物流率先发布《自律合规运营承诺书》,提出全链路追溯、合规运力保障等举措,在旺季前提前更新100辆合规车辆,确保“不超载、不改装”。“我们呼吁更多企业加入合规阵营,通过服务提升而非违规降价竞争。”长久物流相关负责人说。
“治理违规不能只靠‘罚’,还要让合规企业‘有利可图’。”钟渭平建议,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完善货源企业管理、运输企业约束机制和货车司机保障机制。其中,治理的关键点是货源管理,应杜绝货源低价招标和网络货运平台低价发布货源信息。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并追究相关责任,确保全国统一货运大市场的建立。此外,需加强货车司机权益保障,通过推广双司机制度、合理规划运输时间,避免因疲劳驾驶导致违规,从人文关怀层面减少违规动机。
“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若能实现车辆生产信息、改装记录、货运审批数据的实时互通,违规车辆将无处遁形。”多地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车辆运输车监管平台,整合工信、公安、交通等部门数据,对改装车辆、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限制市场准入。
从根本上治理违规乱象,还需要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服务质量竞争转型,探索多式联运等创新模式,逐步构建“合规即竞争力”的健康行业生态。
陈登波 李谢雨 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慧欣
责编:郑敏慧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