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空客携手合作伙伴推动航空业可持续转型

2025-10-24 12:03:5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通讯员 贾宁 -标准+

当全球在气候变化的现实中寻找出路,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全球航空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在2050年之前较2005年基准减少50%。虽然航空业碳排放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约2.5%,但作为公认的“难减碳“行业,航空业的脱碳进程显得尤为迫切。如今,这一领域的挑战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只有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协同合作,才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航空生态圈。

10月24日,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中法环境月”活动期间,空客携手合作伙伴发布了三项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倡议:一是从空客自身做起,推动航空制造环节的循环经济转型;二是利用中国优势,加快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多元技术路径发展;三是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共同推进“国航SAF企业客户计划”试点。从生产到使用,空客正携手各方,在中国这片创新沃土上,搭建起跨企业、跨领域、全链条协同的可持续航空产业生态。

从制造到退役:一场关于“循环”的产业革命

在传统制造模式下,飞机生产消耗大量材料、能源,而退役阶段又带来巨大的拆解与处理负担。如今,空客正在从源头出发,打造一套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式”循环体系,从资源使用到末端处理,力求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影响。

空客计划到2030年,将全球废弃物总量较2015年减少20%,并实现“零填埋”,同时所有焚烧处理的废弃物将实现能源回收。在中国,空客正依托天津、成都、苏州和哈尔滨各园区,围绕“10R路径”落地多个循环实践项目。“10R”包括拒绝使用不可回收材料、减少浪费、优化产品设计、重塑生产模式、再用零部件、回收资源等核心环节。

在天津,空客A320系列总装线探索包装材料的替代与循环利用路径;成都的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把飞机退役转化为资源再利用的新起点;苏州的空客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聚焦客舱材料循环利用;哈尔滨的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则致力于攻克碳纤维回收技术难题。

通过率先垂范、政策倡导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协同,空客不仅致力于降低自身的废弃物足迹,也在促进整个航空生态系统的资源高效利用。

打造可持续航空产业链:从燃料生产到终端应用

如果说循环制造是“减量”,那么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就是“替代”。目前,航空业近99%的碳排放来自燃油。SAF燃料被视为行业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路径,可贡献高达65%的减排比例。但高成本、原料受限和技术路径单一,仍是当前SAF燃料面临的核心挑战。为此,空客正与中国伙伴通力合作,推动SAF燃料在全产业链实现从“可行”到“可持续”的突破。

在生产端,空客正积极拓展多元技术路径。继与国航和民航二所联合举办“中国大学生SAF燃料技术路径大赛”后,今年三方继续携手,与产业价值链伙伴发起“中国SAF燃料生产技术路径多元化发展倡议”,聚焦机制完善、政策协同、技术创新、原料保障、标准建设和人才培养五大方向,推动SAF燃料摆脱对单一路线的依赖,催化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产业生态系统。

为支撑技术布局和政策引导,空客还联合行业权威的非政府组织RMI发布了《中国的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报告》和《中国的电制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报告》,系统评估中国在bio-SAF燃料 和e-SAF燃料路径上的资源禀赋、技术基础和成本优势。数据显示,中国在bio-SAF燃料原料供给方面位居全球前列,2030年潜在产能高达2600万吨;而在e-SAF燃料上,中国依托绿电、绿氢和碳捕集的规模及成本优势,也具备打造完整自主产业链的能力,正从实验室迈向工业化。

在终端应用上,空客与中国国际航空共同发起“国航SAF企业客户计划倡议”,拟在中国大陆率先探索试点针对企业客户范围三的SAF燃料减排机制。这项倡议不仅是空客与国航之间的合作,更是对全行业的号召。通过试点,希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SAF燃料使用行列,共担绿色溢价,推动机制完善、政策落地、标准统一和经验共享。

从倡议到生态:共建可持续航空的中国图景

这三项战略性倡议,不仅关乎空客自身的减排责任,更代表着一种行业生态观的转变。今天,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而这一转型,不能仅靠一项技术的突破,而是将整个航空生命周期视为一个可以协同优化、联动共赢的系统工程,激活整个中国航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从引领循环制造到催化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这场变革刚刚开始。未来,空客将继续联动更多行业力量,激活中国航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为全球航空业的低碳转型注入更强动力。

编辑:刘玢妤

责编:晓飞

审核: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