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牙利工厂第1000辆电动大巴下线、英国电池售后服务中心投用、绿色出行“中国方案”亮相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近期比亚迪商用车在欧洲市场接连实现突破。这预示着在拥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的欧洲,中国商用车品牌竞争力稳步迈入“系统兑现、持续深化”的新阶段。
这一突破,是我国商用车企业在技术产品硬实力、本地化运营软实力及全球化战略布局上长期深耕积淀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市场的生动实践。作为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领先企业,比亚迪商用车依托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以“本土化生产+本地化服务”双轮驱动,为欧洲公共交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展现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新形象。
技术
多维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核心技术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根基。而我国新能源客车成功进入欧洲高端市场的关键,在于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自主、可控技术体系。
今年9月,比亚迪推出第三代纯电动客车技术平台——e-BUS平台3.0。该平台实现千伏高压架构等系统性突破,有效解决电动客车在高寒环境运营面临的难题。同时将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底盘、驱动系统与车身控制高效协同,推动客车技术从单一部件创新迈向整车系统集成突破。此外,该平台的云辇A智能车身控制系统、iTAC智能扭矩分配系统等多项前沿技术也首次应用于客车领域,全面提升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操控性、舒适性与安全性。
基于此平台研发的比亚迪新一代纯电动客车,将对长距离、多坡道、气候多变的复杂运营场景具有更强适应性,为新能源客车在欧洲及全球范围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在不久前举行的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上,比亚迪基于e-BUS平台3.0打造的三款全新车型重磅亮相,覆盖公交、旅游、通勤等多个细分市场,不仅为欧洲市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高效的绿色出行选择,也彰显了中国车企敏锐洞察并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差异化需求的能力。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高强度地研发投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比亚迪商用车已累计投入研发成本超过140亿元,申请专利2381项,构建起涵盖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的完整技术链,为产品持续迭代与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
构建高效协同体系
随着我国新能源客车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建立完善的海外服务体系已成为车企国际化战略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作为较早布局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比亚迪商用车深谙此道,将服务本地化作为深耕欧洲市场的重要举措,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响应及时、能力专业的售后服务支持网络。

今年9月底,比亚迪在英国白金汉郡设立的电池售后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该中心是英国首个由整车制造商主导的电动大巴电池专业服务站,具备英国全国范围快速服务能力,可在2小时内响应1600辆、4小时内覆盖2100辆比亚迪电动大巴的维保需求。不仅如此,该服务中心还引入预测性维保理念,依托BMS电池管理系统深度诊断设备,精准评估电池健康状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该服务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车辆出勤效率,也可降低用户运营成本。
事实上,比亚迪在欧洲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已有10年积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35辆比亚迪纯电动摆渡车自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始终保持安全高效运行。优质服务赢得用户信赖,双方服务合作期限已进一步延长。
如今,比亚迪商用车已在欧洲15个国家设立超过100个服务网点,本地配件现货储备超4万件,并推出夜间配送等灵活服务机制。据悉,比亚迪商用车荷兰、匈牙利等电池服务中心也在进一步规划中,将进一步织密服务网络、提升响应效率,为中国客车“出海”提供坚实保障。
纵观比亚迪商用车在欧洲的服务体系建设,清晰展现了中国商用车企业在全球市场精耕细作、久久为功的决心与实力。
产能
本土化制造满足用车需求
深入推进本土化制造是中国车企扎根海外、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比亚迪商用车正是这一路径的重要践行者。通过建立区域制造中心,企业能够精准对接当地市场需求,增强供应链韧性,同时为当地带去就业机会与技术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近期,比亚迪匈牙利工厂迎来第1000辆电动大巴下线。这款专为德国市场量身定制的12米纯电动大巴,应用全球首创的客车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将专用刀片电池与底盘骨架深度集成,展现了比亚迪针对特定市场进行高度定制化开发的能力。业内人士认为,“定制化研发+本地化生产”的模式,精准契合了欧洲市场对安全、环保与性能的严苛要求,为中国商用车高质量“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为更好响应欧洲市场对绿色低碳装备日益增长的需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正规划新建2.9万平方米智能化生产设施,预计扩建后年产能将突破千辆。“通过数字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欧洲市场的定制化供应能力。”比亚迪商用车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将先进生产工艺与管理模式融入欧洲,比亚迪商用车不仅提供优质产品,更积极参与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目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已在欧洲26个国家、超过160座城市投入运营,总数超过5000辆,累计行驶里程突破6.45亿公里,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万吨。这些数字背后正是中国企业对全球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切实贡献。
编辑:郑敏慧
责编:王慧欣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