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把“金钥匙”在三秦大地开启乡村振兴的崭新大门。

“十四五”以来,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如同时代的经纬线,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协同编织下,翻越秦巴峻岭,跨过渭河平原,深入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不仅有机串联起散落的村庄与繁华的城镇、绘就了一幅路景交融的生态画卷,更以其坚实的路基和畅达的路网,织就了一张通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蓝图。
从案头心头到田间地头
汽车穿行在秋日秦岭的盘山公路上,道路两旁,连片的木耳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柞水县金米村村民正忙着将刚采摘的木耳打包发往全国,“自从家门口的公路修通后,客商直接开车到基地,我们的木耳再也不愁卖!”村民老张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陕西“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6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万公里,总里程达16.3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三秦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为确保“四好农村路”这项民生工程,从案头心头落地生根到田间地头,陕西强化顶层设计,陕西省政府印发《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深化示范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专题谋划“十四五”农村公路发展大计,将“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指标作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内容。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建立的“以奖代补”支持工作机制,如同给各地注入了“强心剂”。“资金切块、项目报备”的模式,让市县有了更多自主权,激发了基层修路养路的积极性。比如安康市,坚持以“补齐需求短板”为导向,建设投资屡创新高,探索出一条“以路为径、路通业兴”的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新路子。

累计投入184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资金,如同一根有力的杠杆,成功撬动了高达563亿元的社会资本,共同注入陕西农村公路的脉动之中,化作超过5万公里农村公路的完善提升,新增60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14万个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并推动全省等级公路比例从91.4%跃升至96.7%。一个内畅外联、通村畅乡的农村公路网络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三秦大地的乡村振兴铺就了坚实而稳固的交通基石。
智慧管养 出行放心
打开渭南市“四好农村路”智慧管理平台,全市重要农村公路的实时路况、养护进度一目了然。一旦某处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报警,并调度距离最近的养护人员处理。目前,渭南、商洛、铜川3市及40余个县都已建成这样的“智慧大脑”,农村公路管理进入了“云时代”。

“十四五”以来,陕西持续构建现代化治理格局,促进公路管养效能迈上新台阶。政府主体责任持续压实,各级政府将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重要建设项目及建制村道路“通返不通”等指标纳入目标考核范围,考核激励“指挥棒”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让各级负责人成为道路的“专属管家”。协调建设、整治环境、抢险救灾……养路护路从交通运输部门的“专业活”,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心头事”。
行业改革力度持续深化,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每年召开全省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推经验、树典型,推进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一市五县”6个部级试点单位紧扣改革主题先行先试,以小切口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镇安县“四个四”管养工作机制等一批优秀典型经验。养护质量不断向上求索,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体系。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稳中求进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走得好,更要走得安全。在咸阳,一支特殊的专家库队伍活跃在农村公路现场。这些由一线人员组成的安全专家,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12个涉农县都成立了应急队伍,落实“叫应—响应—反馈”工作机制,筑牢了农村公路的安全防线。陕西省政府还通过《关于加强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系统推进农村公路安全提档升级。全省累计完成400座危桥改造,实施1.7万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并持续开展隐患排查、设施精细化提升等专项行动。
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陕西健全防汛与风险防控预案,强化灾毁演练,确保重点路段“当年水毁、当年修复”。
5年来,超过60亿元资金注入养护环节,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蜕变:陕西农村公路不仅实现了“有人养”“全检测”,优良路率更是从75%跃升至84%。群众脚下的路更平稳,出行安全更有保障。
惠民便民 产业兴旺
“现在取快递再也不用跑镇上,在村口就能拿到。”在千阳县,公交车不仅载客,还捎带快递包裹,沿线群众对这种变化赞不绝口。目前,陕西省已打造了24个这样的客货邮融合样板县,其中3个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构建起“日常能覆盖、应急能保障、产业能衔接”的特色服务体系。

在陕西的广袤乡村,一场关乎百姓日常出行与物资流通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为确保通村客车“开得通、留得住”,陕西省级财政全额补贴2万多辆次通村客运的交强险,实现了补贴全覆盖。这一暖心政策,如同为农村客运系上了“安全带”,让全省100%的建制村通客车成果得到坚实巩固。面对多样化的出行需求,陕西创新推出“客运班线+区域经营+预约响应”的灵活服务模式。在偏远地区,村民打个电话就能预约车辆,享受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硬件是服务的基础。陕西持续推进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7个功能复合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和654个建制村招呼站。这些站点正朝着“一站多能、多网共用”的方向发展,既是候车亭,也是快递点、信息站,切实打通了农村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长武县政府投入2500万元财政资金,全力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了全域公交化运营。票价低了,班次密了,车辆新了,群众出行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条条农村公路,连接着村庄与城市,也成为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幸福纽带”“经济血脉”。建设过程中,陕西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年均吸纳农村劳动力约1800人次,人均增收约2300元。同时,每年设置约2.5万个农村公路管护公益性岗位,为脱贫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
路,是载体,更是希望。“十四五”累计建成的1100多公里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如同一条条“黄金通道”,让柞水木耳、洛川苹果、平利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畅通无阻地走向全国,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澎湃如潮。陕西“四好农村路”正以其坚实稳固的路基,承载着乡村的产业振兴,托举着百姓的小康梦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前路广阔,未来可期,车轮滚滚向前的铿锵之声,正是乡村振兴最为动听的奋进乐章。
编辑:李雨青
责编:李玲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