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西海岸,碧波轻漾的红海与绵延的金色海岸线交相辉映,蔚蓝的海面之下,一条象征发展与友谊的“蓝色动脉”正向着深海延伸……
近日,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负责实施的沙特吉赞工业城海水冷却项目,顺利完成全长6600米、单管世界最大直径3.5米的高密度聚乙烯管道(以下简称“HDPE管道”)出运与安装工作,再次刷新全球海底管道安装新纪录。
沙特吉赞工业城海水冷却项目是沙特朱拜勒和延布皇家委员会在沙特吉赞基础下游工业城建设的大型EPC项目,项目主要内容为一期海水冷却系统的设计、采购、施工、预调试及调试,主要包括海上高密度聚乙烯取水管道及配套、取水泵站及附属房建、陆上GRP管道及配件、大型机电设备采购及安装等。项目建成后,将对工业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吉赞经济城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智”造管道新焊法,攻克世界管道密封难题
在红海海岸线上的管道预制场,一条条巨型HDPE管道静静地排列在场地之中,等待着被拖运入海的那一刻。“呲呲”的电火花声下,产业工人们正为直径3.5米、重达数十吨的管道进行焊接作业。
管道焊接,看似基础,却是决定出运安装成败的关键一环。按照常规经验,往往采用电熔焊接工艺,通过电流加热焊接接头,使高密度聚乙烯熔化融合,并设置内焊带和外焊带实现密封效果。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管道直径,内外焊带与管壁之间的拼装缝隙犹如难以逾越的鸿沟,管道密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为此,项目团队提出采用“自适应电熔焊接环”技术,能够根据管道的实际尺寸与形状进行自适应调整。团队在焊接环内部设置多个液压缸,根据预设的参数进行精确伸缩,撑起内焊带与管壁紧密贴合,实现完美的管道密封效果。
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在高温、高负荷的试验环境下,焊接设备出现液压油温度异常波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液压缸的伸缩精度。同时,焊接时内环温度过高,导致焊接环局部膨胀,焊接质量大打折扣。面对挑战,项目团队持续优化自适应电熔焊接环技术,引入高性能的液压系统和精密的传感器,对液压缸的数据参数进行反复的校准;采用高强度、高耐热性的材料来制作焊接环,并增加加强筋和散热孔,有效消除高温、高负荷下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内焊带紧紧贴合管壁,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符合密封质量要求。“为进一步提高焊接效率,我们还引入了自动化挤压焊接工艺,在焊缝处形成流线型三角坡度,不仅提高焊接强度,还提升了水流势能,技术效率提升30%以上。”项目相关负责人王晓东补充道。
创新浮运安装工艺,打造深海“刹车导航”
根据施工方案,项目HDPE管道分为S0至S9共10段,其中核心施工内容的S2至S9段管道,需进行约3公里远、最大水深13米的浮运安装。然而,红海海况复杂、作业窗口短,柔性管道在浮运过程中极易受潮汐干扰,姿态控制难度极高。“传统‘浮托+牵引’的出运方案适用于刚性结构管道,但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属于柔性材质,浮运期间管段姿态难以控制,沉放易引发局部变形。”项目相关负责人许云飞解释道。
为彻底解决管道出运难题,团队自主研发“长大柔性管道浮运导航与实时监控系统”,每16节管道设置一组姿态传感器,实时传输管道位置数据,并通过集成系统计算,形成实时线型图像。操作人员根据图像反馈动态调整拖船的牵引角度和力度,确保管道始终保持最佳航行状态,将管道在浮运过程中的扭曲、形变风险降低了90%以上。
当管道顺利“浮稳”后,如何精准且安全地“沉放”又成了新的技术难题。常规的水下安装方式,往往可通过船舶吊装、逐段下沉的方式完成。项目单次安装的管道最长段长度超500米,相当于将30节标准型号的复兴号列车连接在一起,传统吊装工艺显然难以适配。
“一次测试时管道沉得太快,差点拉断焊接头。”王晓东在回放视频后发现问题所在。团队优化原有管节安装工艺,研发出“气囊配合牺牲吊带”的三级自动减速方案,用“气囊+保险丝”的结构模拟“多段刹车”效果,将管道下沉速度控制在每秒0.3米内,整体下沉精确率高达99%,确保管道以几乎完美的姿态轻盈落位。
“如今项目已完成所有管道的出运安装工作,管道直径较原纪录扩大16.7%,再次刷新了全球海底柔性管道出运安装的新纪录。”王晓东介绍道。
打造文化共建平台,筑起民心相通之桥
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项目团队着力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通过语言共学、文化共享,以人文交流的“软实力”激活团队协作的“新动能”,搭建起中沙员工交流的桥梁。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开设“中文讲堂”,创新设置阶梯式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汉语、商务会话及中国文化三大模块,并巧妙融入工程管理场景化教学。印度籍安全工程师瑟斌深有感触,“商务汉语课程让我更精准把握中方同事的思维逻辑,工作沟通效率显著提升。”曾在中国留学的沙特员工阿兹则化身“双语桥梁”,不仅系统梳理“报关”“清关”等专业术语库,更在项目推进会上用流利中文汇报工作,成为跨文化交流协作的典范。
除了开展课堂教学,项目还注重文化理念的传播与互动。雷锋月期间,团队举办“新时代 新雷锋——搭建中沙友好汉语桥”志愿服务活动,由中方员工组成的“雷锋精神”宣讲队为八十余位外籍员工讲解雷锋故事,分享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我想向雷锋学习,多多帮助其他人。”外籍员工阿马尔表示从中受益匪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