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港惠来沿海港区南海作业区液体散货码头工程水工土建项目完工

2025-09-02 17:10:1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冯岩 周海龙 吕传龙 刘冬明 李庆瑞 -标准+

日前,广东揭阳港惠来沿海港区南海作业区液体散货码头工程水工土建项目完工,提前180天实现关键节点,为码头年底建成投用、尽早发挥港口运输效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位于揭阳港惠来沿海港区南海作业区2号港池核心板块,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个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可兼顾2艘3000吨级船舶并行靠泊作业,码头泊位总长27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达297万吨。同时,配套建设引桥、储罐区、装卸泵房、输送管廊及辅助办公设施,全面覆盖液体散货“装卸-转运-暂存”全流程需求。

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姚文辉介绍:“作为大南海石化石化工业区醋酸乙烯项目的核心配套设施,码头将直接承担该项目年产150万吨醋酸乙烯所需原材料及成品的运输任务,打通液体散货‘运输-储存-使用’全链条,实现‘港口-产业园-企业’无缝衔接,为产业园按期投产提供关键保障。同时,项目将成为南海作业区2号港池首个实现投产运营的码头,填补潮汕地区5万吨级专业化液体散货泊位的空白,有力提升揭阳港吞吐能力,推动揭阳打造粤东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城市,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毫米级精品工程

液体散货码头对结构防腐防渗、施工精度要求极高,项目团队以“全流程质量管控”为核心,依托技术创新破解施工难题,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项目团队引入BIM技术,构建全周期三维管控模型,在预制构件加工环节,通过1:1模型模拟校验,提前规避现场安装偏差。在水上沉桩施工中,借助模型可视化定位,结合实时水文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桩位,提前30天完成了重要节点任务,获得了各方高度认可。

“针对液体散货长期接触腐蚀性介质的特性,我们在材料选型和结构设计上做了双重保障。”中交四航局项目相关负责人欧阳韵佳介绍,团队选用C40高性能防腐混凝土,掺入抗渗剂与复合型阻锈剂,同时优化重载码头结构受力体系,强化泊位面层抗裂性能。施工期间累计开展300余次现场检测,主体结构压实度、防渗性能合格率均达100%,确保码头长期服役安全性。

抢出180天工期

项目地处粤东沿海,面临地质复杂、台风频发导致施工窗口期短、工期紧张三大挑战,对项目组织协调、资源调配和施工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

“我们延续‘四航大南海速度’的攻坚基因,从预案、资源、调度三方面构建高效推进体系。”欧阳韵佳介绍。为应对地质问题,项目提前组织地质勘察团队开展200余次土层取样检测,从根源上防范结构沉降风险;在工期管控上,通过BIM技术模拟施工全流程,将工程划分为“沉桩、现浇、管廊架安装”等6大模块,组建8支专业施工班组,推行“三班倒+模块化流水施工”模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同时建立“气象预警-预案调整-物资储备”联动机制,提前72小时根据台风路径调整作业计划,储备应急发电机、防雨棚等物资,抢抓台风间隙的“黄金施工期”。

据姚文辉介绍,项目日均完成沉桩8根,高峰时期更是创造了单日成桩12根的施工记录,累计沉桩574根;现浇混凝土日均完成200立方,累计完成18224立方混凝土浇筑,项目最高投入施工人员达到300余人,圆满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预定的8·30节点目标,较合同工期提前了180天,树立了液体散货码头施工的效率标杆。

织密立体防护网

项目团队践行“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理念,针对传统人防、物防手段难以适配沿海复杂施工环境安全管理需求的痛点,构建“地面监控+空中无人机”立体化安全监管体系。在施工现场关键区域布设实时监控设备,动态捕捉作业人员操作规范、设备运行状态等工地动态;同步启用无人机不定时开展空中巡查,精准排查高处作业平台、结构死角等传统监管盲区的安全隐患,实现施工全场景安全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管廊施工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定型化钢支架工艺,替代传统人工搭设脚手架。“经测算,使用该工艺后,脚手架搭设与拆除的人工投入减少40%,安全性显著提高,单工序施工周期缩短15天,扣件、钢管等周转材料损耗降低35%,真正实现了‘提效、保质量、降风险’的三重目标。”欧阳韵佳补充道。

中交四航局八公司揭阳大南海片区项目党支部书记谢振源表示,“作为扎根揭阳三十年的驻地央企,我们始终坚持急地方之所急、想地方之所想、应地方之所需。我们将持续发扬‘国家队’的责任担当,高标准建设更多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为揭阳构建‘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