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商丘国际陆港项目建设工地塔吊林立,卡车穿梭,一座崭新的铁路物流基地正在豫东大地拔地而起。不远处,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缓缓驶出,经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而行。
“过去我们出口产品需要绕道沿海港口,现在通过商丘国际陆港可以直接发往中亚和欧洲,运输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在商丘经营五金工具出口业务的陈威说。
交通枢纽优势再造。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枢纽经济发展,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并狠抓落实。目前,全市交通线网总里程2.6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方面,郑徐高铁、商合杭高铁相继通车运营,打造高铁普铁“双十字”枢纽。动车存车场年内竣工,新增8条存车线,可存放16列高速动车组列车;京雄商高铁商丘段明年9月建成通车。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运营8条626公里,呈现“四纵四横”网络格局;国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12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24公里(新增市域快速通道236公里)。水运方面,沱浍河永城港至下游安徽界今年年底具备通航条件,打通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内陆节点。
2025年,商丘市提出构建“西北东南海”全方位开放格局。“向西”融入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北”深化豫鲁毗邻地区协同联动、对接京津冀地区;“向东”深化豫苏毗邻地区交流合作、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向南”推进豫皖毗邻地区交流合作、对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向海”通过沱浍河航运通江达海,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这一开放战略的实施,使商丘从内陆城市转变为开放前沿。商丘市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在全国流通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物流集聚效应显现。围绕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商丘实施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提升枢纽能级,成为河南省6个枢纽经济先行区之一。
上半年,全市快递业务量突破5.9亿件,增长25.5%,总量居全国50强城市第35位、全省第2位;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50.3亿标准量,增长22.5%,总量居全省第2位。
目前,商丘正在加快建设商丘国际陆港、商丘邮政处理中心、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商丘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20个重大物流项目,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培育跨境电商“源头工厂”企业10家以上——这些数字标志着商丘正在从传统交通枢纽向现代物流枢纽、产业枢纽和经济枢纽转变。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商丘市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纠正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妨碍要素平等获取等不公平做法,破除隐性壁垒,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发展“一单制”“一箱制”多式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转换、优化组合。加强与郑州、北京、合肥、广州等高铁枢纽城市合作,将商丘打造成四省交界区域的高铁快运组织中心。
提升商丘与青岛港、上海港等出海通道能力,畅通商丘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的内陆出关通道,开行“商欧”班列,提高与经济发达区域联运组织和物流服务一体化水平。
商丘机场附属工程已经开工,年内将开工主体工程,建成后与郑州航空港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据商丘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商丘将形成辐射豫鲁苏皖四省的1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2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的2小时航空交通圈。
商丘市正积极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推动商丘至周口、商丘至济宁、永城至淮北(宿州)城际高铁和永城至夏邑陇海铁路货运专线等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铁路网发展规划。
随着“西北东南海”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加速形成,商丘正在成为中原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编辑:王晨旭
责编:郑帅广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