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融”模式织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2025-10-17 15:01:4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驻青岛首席记者 李春晓 通讯员 青公璐 -标准+

一条条农村公路,蜿蜒在青山碧海之间,串联起村落、景区与产业,正悄然成为青岛乡村振兴的“血脉”与“纽带”。近年来,青岛市以“山海路韵·畅美青途”品牌为引领,创新探索“交旅融合、产路融合、客货邮融合”的“三融”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从单一的“交通线”升级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综合轴”,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目前,青岛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2604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0%,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75%,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2个,相关经验入选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首批试点。

绘就山海画廊,农村公路变身“风景线”

围绕“交旅融合”,青岛着力构建全域“慢游”网络。通过编制《青岛市“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主动对接山东省“千里滨海”“长城寻迹”等主题廊道,打造“一带一轴三片多环”的旅游公路体系。崂山、大珠山、毛公山等一批旅游公路焕然一新,形成“一路一景一特色”的美丽格局。

2025年“五一”期间,全市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接待游客58.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96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46.52%和54.56%。胶州市王相路入选全国公路安全精品路工程,崂山区青山进村路等获评省级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全市建成生态景观廊道200余公里,推出“农村公路+自驾”精品线路15条,带动55个省级景区化村庄、1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80亿元。

在建设过程中,青岛坚持绿色理念,推广生态路缘石、废旧沥青循环利用等“四新”技术,旧料循环利用率平均提升20%,让农村公路成为生态与旅游兼备的绿色廊道。

串联产业资源,农村公路成为“致富桥”

聚焦“产路融合”,青岛以政策驱动构建产业路网。出台《青岛市“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市级以奖代补+区(市)主体投入”机制,年均投入5亿元,推动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串联起44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动脉”。科技赋能也助力公路管理智慧升级,依托AR/VR全景指挥、智能病害识别等系统,超限超载率下降90%,公路技术状况指数优良中等路率提升至93%以上。

青岛还创新“农村公路+产业带”模式,打造32条特色产业走廊,推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12个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出口达235.2亿元,同比增长2%,真正实现了“修一条路、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畅通城乡物流,农村公路打通“最后一公里”

围绕“客货邮融合”,青岛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成县级快递园区5个、镇级共配中心36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86%的行政村,944个行政村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通过“快邮合作”“交邮融合”等模式,青岛率先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行政村公交通达率和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双100%。依托公交网络,推广“货运班线+客车代运”,在即墨、胶州等地开通30条客货邮融合线路。莱西市“共享平台+邮政快递”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目前,全市建成客货邮融合站点668个,开通合作线路142条,2024年农村快递业务量达8.1亿件,同比增长4.8%。数字赋能进一步优化服务体验,搭建共同配送信息系统,农村物流数字化覆盖率达70%,快递进村时效提升至48小时,农产品损耗率降低15%。

在西海岸新区大村镇,无人快递车穿梭于乡间道路,日派送量超3000件,成为“食用菌特色小镇”物流升级的生动缩影。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交通线”到“经济带”,青岛以“三融”模式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幸福路”。未来,这条路,还将继续延伸,通向更广阔的共富未来。


编辑:袁梓晴

责编:

审核: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