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如何从“沉睡的档案”变成“流动的黄金”?青岛市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走通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化运营的全链条路径,成功激活一个千亿级的数据要素新市场,为全国数据要素改革提供了“青岛样板”。
建从“碎片化”到“一体化”的数据资源体系
过去,交通数据散落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青岛市交通运输局以“数据资源化扩面”为先手棋,打破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数据壁垒,整合公路、铁路、民航、公交等15类数据资源,打造“海陆空铁邮”全要素覆盖的“城市级”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
通过“三级筛查”模式,青岛对海量数据进行合规审查、技术评估和场景匹配,精准锁定可资产化的数据资源,形成标准化数据资源目录。同时,建立“1+6”数据治理标准体系,从完整性、准确性等六大维度提升数据质量,累计修复1.6亿条缺失数据、清理200余万条重复信息,为数据“变现”打下坚实基础。
从“沉睡资源”到“流动资产”激活价值
数据只有“活”起来,才能“用”起来、“值”起来。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数据资产化,组建由律所、会计所、大数据机构等构成的联合评估小组,对核心数据开展合规性、质量与价值三维评估,成功获取《数据资产价值咨询报告》等权威认证,实现数据资产“有价有市”。
在此基础上,青岛完成全市首批公共数据资源登记,数据资产确权率达100%,并获得行政事业单位首张公共数据资源登记证书。更关键的是,青岛开创性地打通数据资产“入表”路径,完成全国首例“交通数据资产卡片”登记,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贡献了“青岛方案”。
智慧赋能从“治理痛点”到“服务亮点”
数据价值的最终体现,在于应用。青岛通过“数据可信空间”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年数据调用量超2000万次。联合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成立“综合交通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孵化出“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动态看板”等一系列智慧应用。
在行业治理中,数据成为精准施策的“智慧大脑”。无人机桥梁检测场景自动识别裂缝病害,填补省内技术空白;政务服务实现“一键填报、智能秒批”;非现场治超平台推动胶东五市执法数据互通,超限超载率从6.87%降至0.37%。
创新融合由“交通+”到“城市+”
青岛以“城市治理、企业服务、公众出行”为主线,推动数据跨界融合。沿海景区、啤酒城等重点区域通过共享公交、出租车动态数据,实现人流精准调控;机场出租车短途积分系统提升运营效率;“交通+旅游”“交通+停车”等场景,让市民游客享受“一站式”智慧出行体验。
从数据归集到资产登记,从场景应用到生态共建,青岛以交通数据为突破口,撬动了全域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一次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运营的制度创新,更是一座城市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勇立潮头的生动实践。
编辑:袁梓晴
责编:
审核: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