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建龙脱下穿了14年的白大褂,换上印有“公路养护”字样的反光背心时,他的“患者”从鲜活的生命变成了绵延的公路。这场从救人医生到公路医生的转变,看似跨度巨大,却藏着专业逻辑的奇妙共鸣。
转型初期的挑战显而易见。从熟悉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陌生的公路沥青配比、路基承重原理,杨建龙用半年时间啃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用三年时间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证“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证,跟着资深公路工程师跑遍辖区内1500多公里路段,把每一处坑槽、沉降都当作“疑难病例”记录分析。他会蹲在路面上,像检查患者伤口一样观察修补后的平整度,也会在暴雨后第一时间排查路面积水隐患,做公路的“急诊医生”。“以前救的是一个人,现在护的是千万人的出行安全。”他说,虽然“患者”变了,但那份“守护健康”的初心,始终未变。
“基层医生讲究‘望闻问切’全靠经验,这跟查公路隐患太像了!”杨建龙笑着说。14年医疗卫生工作经历,练就了他“看症状、辨根源、快处置”的硬本领,2025年“国庆”遇上“中秋”,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叠加影响导致全县农村公路受损41条(段)215处4715万元,累计公路中断13条21处。面对灾情,他沉着冷静,凭借医生特有的严谨细致,他将医学思维融入公路养护,科学应对,协助领导全力抢险保通。严格执行汛期公路巡查制度,带队坚持徒步排查农村公路安全隐患,以“脚力”守护安全底线。台风期间他工作通话记录158条,“每天微信步数2万多”,累计协调出动机械台班156个、抢险人员634人次,清除坍方13.2万方,抢通中断公路8条16处,交通管制5条5处。这一组组数据背后离不开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和布满厚茧的双脚,离不开他那发烫的“老掉牙”手机和5万毫安的充电宝。
“杨副,冒新线木宰、油房、飞土等路段塌方、树木倒伏,断路了,学生回不了家”。2025年9月30日傍晚,正在“国庆中秋”假期带班值班值守的杨建龙接到电话,他立即组织技术骨干赶往现场,联合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村小组及群众临时组建了一支由4名党员、8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公路抢险突击队”,把党旗插到装载机上面,让党旗在防汛抢险保通一线高高飘扬,切实筑牢防汛抢险保通“红色堤坝”。他带领抢险突击队员摸黑顶风冒雨作业,通过机械清理塌方、油锯清除横倒树木等措施,历时2小时恢复交通,快速打通“学生回家路”。听着学生们“叔叔,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的感谢,抢险突击队员们相互望望,擦擦脸上的汗水,满意的笑了。
这种跨界转型,不仅是个人职业的新选择,更展现了专业能力的可迁移性——当“医者仁心”遇上“护路使命”,便诞生了更懂“精准施治”的公路医生,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注入了独特的专业视角。
编辑:蒋媛媛 陆农丹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