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GDP增速极具参考价值,是疫情发生以来研究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模拟和复盘,表明只要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策略,把疫情控制在影响相对小的范围内,仍然有信心在明年实现GDP5.5%左右的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实际数据看,今年三个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0%、5.5%和4.9%,其中三季度较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看上去幅度不大,但从纵向比较看,这是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GDP增速最大季度环比回落幅度,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那么,今后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经常会用各种模型去模拟或预测,但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涉及到的变量太多,真正做到科学、全面、准确的模拟很难,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有时候很大程度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判断。其实,关于今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笔者认为,今年二季度已经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大体在5.5%至6%之间,并且这个答案不是模型模拟的,而是经济实际运行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二季度在就地过年后生产生活秩序迅速回归正常。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从3月中下旬开始,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回归常态化,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整个二季度基本上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从宏观数据看,二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为5.5%,与2019年四季度最终核实GDP增速仅有0.3个百分点的差距;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为6.6%,与疫情前2019年底的增速水平大体相当。从实物量指标看,二季度中国运输生产指数的货运指数两年平均增速为6.8%,与2019年四季度6.7%的增速基本匹配;用电量两年平均增速为8.2%,与2019年四季度的8.3%也基本持平。
二是二季度疫情形势明显好于其他季度。从今年疫情形势看,二季度新冠病例数仅占全年病例数的4.1%,日均新增不足3例,仅个别地区出现了零星病例,整体形势是今年各个季度中最好的。从与对疫情较为敏感的数据看,二季度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9.2%和89.1%,明显好于今年50%左右整体恢复水平。其中,在“五一”假期,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整体首次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也是疫情发生后的唯一一次;二季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183万人次,也明显高于一季度的1187万人次和三季度的1655万人次。
三是二季度受短期因素影响相对较少。从各个季度比较看,一季度受就地过年政策要求影响比较大,仅有五成左右的公众返乡过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三季度,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拉闸限电、以洪涝灾害台风为代表的极端天气等短期因素叠加影响较为明显,有些因素在四季度还在延续。相比之下,在二季度,要么不存在上述短期因素,要么上述短期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宏观经济运行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处于比较平稳的运行状态。
综合上述三方面分析,个人认为,今年二季度GDP增速极具参考价值,是疫情发生以来研究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模拟和复盘,表明只要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策略,把疫情控制在影响相对小的范围内,即使新冠疫情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同其他传染病一样与人类共存的地方流行病,我们仍然有信心在明年确保GDP实现5.5%左右的增长。同时更要看到,今年二季度5.5%的两年平均增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实现的,与疫情前的正常状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比5.5%还要更高一些,大体在5.5%至6%之间。
因此,我们既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坚信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要居安思危,特别是在当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要强化跨周期政策调节力度,果断打开政策工具箱,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努力推动明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要确保明年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为后三个季度经济运行奠定大的基调,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推动中国经济不断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