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今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始终是教育链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环节,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第一职责,强化师德师风,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为导向,紧紧扭住教师评价改革、政策机制激励、科研创新赋能,抓实教师能力提升,以师资之力铸牢育人之本,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评价改革引领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教师评价改革始终是总体方案中极为重要的一链。
从“大锅饭”到“自助餐”,评价标准个性化。学校通过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职级调整、高层次人才“专属包”等动态化机制,为教师匹配个性化、差异化评价标准。出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办法(试行)》,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破除单纯以论文指标衡量教师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将教学评价、学术评价、成果转移转化等内容纳入职称评审考量范畴,将国家级基金项目、国家级技能大赛指导、国家级教学大赛成果纳入绿色通道条件,变“走楼梯”为“乘电梯”,两名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通过绿色通道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从“独木桥”到“立交桥”,成长通道多元化。学校以技术应用型教师职业胜任力标准为基础,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服务教师多维度、多层次发展。设置教学、科研、教学科研并重、技能应用等人才类型,出台“双语”“双师”“双能”教师认定标准,对既能从事公共英语教学又能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既能上台授课又能下企顶岗、既能教书育人又能服务地方发展的教师能力予以分层分类认定。各二级学院优先安排认定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应用技术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发,主持或参与本专业范围的实验实习项目、实验实训基地开发建设等。学校还发放一次性奖励,并就职称评审、人才项目选拔、培训进修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政策。
从“单打一”到“共同体”,教师发展团队化。学校通过项目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项目化改造,实行集体备课、集中授课,培养团队观念、合作意识。支持教师“组团”参加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等竞赛活动。支持教师集中到企顶岗或承接项目,集团“作战”,获得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海洋装备智能化制造技术等3个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强化政策机制保障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政策、优化机制,加大引才、育才、用才力度。
推进一人一策,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学校重点开展国家名师、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创新团队、优秀青年博士以及技术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关注引进人才与专业发展契合程度、对专业建设发展所能作出的预期贡献,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术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目前,学校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35%。
推进共建和互派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组建由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的“混编教师团队”,提高教师设计与应用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建设规划,纳入考核指标,将“双师型”教师纳入新的职称评审体系,根据不同层级“双师型”教师标准,结合教师不同阶段发展需求,精准提供教育教学、企业实践等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8%,50余人次入选“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产业导师”等省级人才项目,获评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发展模式,打造创新教学团队。围绕优势专业、高层次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学院联动、跨领域汇聚、多专业交叉,引导和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省技艺传承平台,两名教师获评省教学名师,100余人次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省级人才项目。
依靠科研管理激励
学校着眼“双高计划”建设,落实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转变科技管理职能,激励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松绑减负、简除烦苛,科研积极性持续提高。学校紧跟国家和江苏省科技制度改革,修订《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若干措施》,简化科研管理程序,为教师松绑、减负、赋能。落实横向科技项目网上技术认定和免税申报工作,为教师科技创新服务提质增效。5年来,市厅级以上课题年度立项数由年均40项增加到76项,省部级课题由年均3项增加到12项,2022年横向课题到账2600余万元,年平均增幅达60%。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科研成果不断突破。落实科研资金管理新举措,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办法》,给予项目负责人资金预算调整权等措施,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大项目不断突破。2022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3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
牵线搭桥、协同发展,科研平台日趋完善。学校联合相关高校、企业创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广阔舞台和成长空间,在学习借鉴、合作发展的同时,奋力建设学校自主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全国航海科普基地、江苏省航海仿真科普基地、江苏省航运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鼓励创新、考核激励,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鼓励广大教师开展高质量科研活动,对照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和“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对标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出台科研工作量考核与科研成果认定奖励制度办法,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持续突破。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等,获评全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50强,在2022年江苏省综合考核中,科技创新项得分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编辑:袁帅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