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嬗变为“秘境怒江”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2025-10-28 17:05: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新跃华 李春珍 杨健强 -标准+

在自驾游朋友圈,“此生必驾219”已成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诗和远方”。全国最长公路——国道G219怒江美丽公路段穿行于全长300千米的怒江大峡谷,全程与桀骜不驯的中国第十三大水系怒江相伴而行,沿途聚集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旅游精品:“世外桃源”雾里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门关、“人神共居”的丙中洛、拥抱桃花岛的怒江第一弯、“爱神”石月亮、万马奔腾的老虎跳以及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怒江州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畅通、安全、舒适、美丽”的嬗变,为“秘境怒江”农文旅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雄、险、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转换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美丽产业”。

第一缕阳光照耀的地方——阳坡村的蜕变

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距离州府六库新城区仅十千余米,这里比海拔只有800米的新城区高了很多,在炎热的夏天,常常烟雾缭绕,凉风习习,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六库城区,是周末和假日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通往阳坡村的公路是怒江州“绿美公路”示范路,沿线因地制宜,种植了几十种本地树种和花卉,不仅让公路“畅”起来,更让公路“美”起来。

清晨7时,高黎贡山的朝阳穿透晨雾,洒在阳坡村的青瓦上。这个傈僳语意为“第一缕阳光照耀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怒江最火的文化打卡地。民宿老板约书正忙着为游客准备早餐,他家坐拥“最佳日出观赏位”的民宿,前身还是闲置的菜园和猪圈。

“以前总想着去外面打工,现在咱们这儿成了旅游景点,风景和文化都能变现。生意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约书的话,道出了阳坡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阳坡村的蜕变,开始于2023年,怒江州将其列为20个重点打造的农文旅融合示范村之一。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阳坡村引入先锋书店,探索景观型农文旅融合业态,并采用“党建+合作社+企业+乡村CEO+群众”模式,创新“532”利益分配机制——50%收益作为发展基金,30%用于农户分红,20%发放员工工资,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

“政府把基础设施建好,我们‘拎包就能运营’。乡亲们从农民变身服务员、厨师、民宿主理人,身份变了,收入也涨了。”泸水阳坡乡旅民宿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乔大华介绍,自2024年9月运营以来,阳坡村已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营业额超260万元,利润达120万元。其中,合作社(企业)收益55万元、入社农户分红40万元、员工工资22万元,这份“成绩单”让村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农文旅融合的红利。

如今走进阳坡村,先锋书店的文创空间弥漫着书香,火塘文化会客厅里传出阵阵欢歌,傈僳族特色手抓饭香气扑鼻,民族歌舞展演吸引游客驻足——傈僳族文化已深度融入旅游全链条,峡谷风光、特色民俗与图书、文创、咖啡等元素碰撞,让这里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既能俯瞰怒江大峡谷的秀美风光,又能感受先锋书店的文化浸润,还能品尝美味的傈僳族特色美食,‘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这里有了具体模样,特别值得来。”来自德宏的游客陈秀青说。

“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使怒江州广大农村长期面临“行路难,修路架桥更难”的困境。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怒江州以“四好农村路”为代表的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怒江州抓住机遇,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抢抓机遇,统筹规划,着力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全州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四好农村路”已成为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截至目前,全州农村公路里程达6375.752公里,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客、通邮,2021年泸水市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2年兰坪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溜索医生”邓前堆的家乡——今非昔比的拉马底村

沿怒江北上,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峡谷间,另一番活力景象正在上演。错落有致的帐篷酒店里,旅人举着相机定格峡谷美景;飞拉达攀岩的挑战者紧贴岩壁,在惊险中感受刺激;徒步游客穿行于绿水青山间,呼吸着清新空气;山脚的幸福咖啡店里,游客伴着“高山流水”的风光小憩,享受悠闲时光。

谁曾想到,十四年前,拉马底村民还需要滑溜索过怒江,全村没有一个自然村和村民小组通公路,还处于极端贫困状态。2011年,拉马底村“溜索医生”邓前堆几十年坚持过溜索给群众看病的事迹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部当年就在怒江州实施“溜索改桥”工程。2012年,拉马底桥建成后,命名为“连心桥”,意为“边疆人民始终与党中央心连心,永远跟党走”。到2016年,怒江州境内的42对跨江溜索全部改造为可通行汽车的跨江桥,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当地群众“过江难”问题。交通运输部继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而广之,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案例,受到广大受益群众的高度赞誉。

“我们依托怒江大峡谷的自然优势,开发了飞拉达、两条户外徒步路线,接下来还会推出溯溪项目。今年12月,远征军文化纪念馆将投入使用,后续研学也会成为重点打造的项目。”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星谷景区运营负责人张有信说,景区的目标是让游客真正融入自然,沉浸式感受峡谷野趣。

“怒江的自然风光太独特了,别有一番风味,风土人情也更淳朴。这次体验了飞拉达和户外徒步,孩子也玩得特别开心。”昆明游客刘青青坦言,此次怒江之行超出预期。

拉马底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的建设,不仅让景区火了,更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截至目前,景区已先后带动100多名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以前我们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景区建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学到不少技能。看着游客越来越多,家乡越来越美,我们特别骄傲自豪。”拉马底村村民李春兰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

阳坡村与拉马底村的不同探索,正是怒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怒江州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路,让每个示范村都走出特色路径。

“我们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制度化、生态化’理念,以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已建成运营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还在持续新建一批。”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周世星表示,通过农文旅融合,怒江正不断催生旅居新业态,把乡村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效益、发展优势,让更多“向往怒江”的人走进怒江、爱上怒江、旅居怒江。

2025年1至9月,怒江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6.1万余人次,乡村旅游总花费超22亿元。如今,随着低空飞行等新业态陆续落地,这片高山峡谷间的“诗和远方”,正以农文旅融合之笔,持续书写乡村振兴与文旅繁荣的新篇章。

在实施2022年至2024年“绿美交通建设三年行动”中,计划,怒江州紧紧围绕建设“绿美云南”“绿美交通”和“畅、安、舒、绿、美”绿美交通建设目标,千方百计克服资金困难,采取就地取材、选用本地树种和动员机关干部、党员、沿线群众集体参与等有效措施,全力打造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地域特点显著的绿美交通,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了绿美交通建设任务,累计新增绿化面积64万平方米,种植乔木17万株,投入资金7750万元。

编辑:新跃华 李春珍 杨健强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