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清晨6时10分,在大连海事大学(简称大连海大)半军事管理军政素质养成区,航海类专业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身着统一的制服、伴着响亮的军歌和口号,开启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学校的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都要经历军人般的历练:早操、整理内务、上课列队、卫兵勤务、熄灯就寝等。在这所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航海学府,半军事管理已陪伴大连海大学子走过了60个春华秋实。
回望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连海事大学始终站在祖国航运人才培养的前沿,为振兴和发展国家航运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校人才培养的历史长河中,半军事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参照军事管理的精神、制度和方法,结合培养高等航海人才的需要,创造出的高级海洋运输干部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航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实践。经过60年的岁月洗礼,半军事管理历久弥新,已成为我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向海图强 半军事管理与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并肩起航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一切重要通商口岸及航政权、航行权、海关及引航权等尽为洋人所控制和操纵。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航运业的入侵与争夺,并不再满足于夺取航运特权,而是力图通过开办轮船公司和航运公司,来直接控制并垄断中国的航运业,掠夺中国的财富。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一些有志之士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巩固海防,必须创办航海教育,从而振兴中国的航运。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当时,我国航运业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1911年,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学堂管理仿照海军学校,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虽几度迁址易名,但依然重视军事训练。学堂监督(校长)唐文治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曾如是说:“国家一旦有事,诸生即是海军,用以抵御外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航海教育。1954年,教育部决定学校航海类专业学生按国防性质学校标准严格招生条件,通过军事训练寻求办学经验,探索半军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956年,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学校被国家确定为培养海军预备役军官的军事训练试点单位,经时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批准,8名海军军官被派遣到学校,负责组织领导军事教研与军事训练工作,这是高等航海教育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也为后来学校实施半军事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3年,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国家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周恩来总理批示,按照国家关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军事素养的高等航海人才目标,参照军事管理的精神、制度和方法,在交通部、教育部和国防部的大力支持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半军事管理正式确立实施。“文革”期间,学校的教学、管理受到干扰,半军事管理工作也一度中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恢复半军事管理。在一系列的政策、经费和物资的保障下,半军事管理工作自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奔流不息 半军事管理不断向前发展
1988年,交通部决定部属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按照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前身)的经验进行半军事管理。60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60年来,大连海大坚持深耕半军事管理制度体系。1963年至今,学校结合人才培养实际,顺应形势发展,累计5次修订半军事管理实施办法,不断完善制度建设。1990年,学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纵队—大队—中队—区队”四级半军事管理组织机构。2003年,学校开始实行“校衔制”,使半军事管理特色更加鲜明。为不断深化半军事管理制度体系和理论内涵,全校师生围绕半军事管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累计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2003年学校出版《大连海事大学半军事管理史》;2019年“铸形、铸德、铸魂——以‘四色文化’为引领创建半军事管理文化育人体系”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60年来,大连海大不断完善半军事管理保障体系。1992年,学校建成军事理论课专用教室、轻武器射击训练场等军事教学设施,不断提升学生军事素养;自2001年起,学校划拨专项经费,实现了为航海类专业学生免费发放制式服装和床上被品;自2009年起,根据时代发展,学校多次对制式服装进行样式改款和质量升级,不断提升学生对半军事管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10年,学校在东山校区划定半军事管理军政素质养成区,规定队列行进路线,实行定时交通管制,明确学生行为规范,为学生日常列队、出操及行为养成创造出更为适宜的育人环境。
60年来,大连海大重视建立半军事管理人才体系。半军事管理正式实施以来,学校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途径,加强半军事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近些年,学校按照1∶120的师生比,选聘优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担任专职指导员和中队长,按照1∶500的师生比,选聘高素质部队团职转业或退役人员担任半军事管理副大队长,不断选齐配强各级半军事管理工作干部。自1994年起,学校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军乐团、半军事管理学生委员会、国旗护卫队、国防教育学生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60年来,大连海大始终丰富发展半军事管理育人体系。学校建成了系统的日常管理体系并长期坚持。新生骨干培训、新生集中军训、新生接续训练、校阅式方队训练、暑期军政骨干培训“五位一体”的军训体系,练就了学生良好的军政素质;早操、列队、内务卫生等军营化的一日生活制度和站岗执勤、分担区劳动卫生等优良传统,培养了学生组织纪律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每周一和重大纪念日的升国旗仪式、主题快闪及定期的会操评比表彰等活动,强化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特色的凌风远航、夜行拉练、变形方队展演等训练,铸就了学生坚毅果敢品质和吃苦耐劳品质。大连海大人的优良素质得到社会及业界的一致好评,为学校赢得广泛赞誉。
外化于行半军事管理筑牢学生成长之基
在半军事管理的熏陶下,英姿飒爽、坚毅果敢、拼搏进取的气质和作风烙印在大连海大学子身上。走进校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学生军人般挺拔的形象。大连海大的升国旗仪式、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总能吸引各方关注、点赞,学生们所散发出的“深蓝军魂”,彰显了这所百余年高等航海学府的历史积淀与青春活力。
大连海大素以过硬的军政素质而闻名。在1986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学校125名航海类专业学生组成的分列式方队,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鹏的检阅。2009年,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学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变形方队展演,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的高度赞扬。2013年,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学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组成的队列操展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及全国观众的检阅。
大连海大的军训工作也得到各界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14年,中央电视台对学校半军事管理进行了专题报道和广泛宣传。2019年,学校110周年校庆日和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快闪活动中,航海类专业学生的队形变换表演网络视频播放量均破160万次,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内化于心 半军事管理砥砺学生奋斗之志
在半军事管理的塑造下,家国情怀、同舟共济、拼搏向上的价值和美德,在一代代大连海大学子身上生动展现。
1982年,学校航海类专业学生自发成立“凌风远航”队,驾驶两条没有任何机械动力的长9.14米、宽2.54米的双桅12桨玻璃钢训练艇,仅靠一张海图、一个磁罗经导航,经过21天艰苦航行,战胜惊涛骇浪,航程250余海里,成功横渡渤海,往返大连—蓬莱—烟台。此后,先后有12批学生开展“凌风远航”活动,“凌风精神”鼓舞着大连海大学子在传承与坚守中锤炼高尚品德、练就过硬本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连海大学子多次参与大连市救火、救灾等抢险工作,雷厉风行,奋不顾身,为大连市民乐道称赞。1985年,九号台风袭击大连市,学生成立抢险队,晚上着衣就寝,随时等候指令,保护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期间,学校300吨水泥面临被大水吞没的危险,几百名学生迅速奔赴现场,很快将水泥转移到安全地点,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
2012年,“育鲲”轮上180名航海类专业实习生积极参与“辽长渔15102”号渔船的海上营救,面对大风浪天气,成功营救失火渔船上的全部人员,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表彰。
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活动,是检验和推动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手段。自2015年起,由大连海大航海类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连续四届夺得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一等奖。
固化于行 半军事管理力践学生报国之行
在半军事管理的孕育下,奉献交通、奉献海洋、奉献祖国成为大连海大学子的奋斗目标和使命担当。半军事管理实施60年来,数万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遍布全球海运、港口、物流、航运、救捞等领域,撑起中国航运事业的“国家队”。
大连海大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陈干青,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长、全国劳动模范贝汉廷,中国第一位远洋高级女轮机长王亚夫,中国第一位具有船长资历的交通部部长钱永昌等先进典范。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无论亚丁湾护航,还是海上救援;无论深潜探索,还是南极科考;无论国庆阅兵,还是边疆戍守,都有大连海大学子的身影,他们为维护国家利益、区域和平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在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的“向阳红10号”船上,4名大连海大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以熟练的业务技能和顽强的意志,经受了考验,圆满完成任务,3人立功受奖,1人受到通报表扬。
六十载军歌嘹亮,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航运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航海教育承担着培养航海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航运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历史的实践证明,半军事管理是高级航运人才素质养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它通过“铸形、铸德、铸魂”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向未来,大连海事大学将以半军事管理实施六十周年为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能够担当交通强国重任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铸形 铸德 铸魂 培育堪当强国重任的“新时代航海家”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 许民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强国必先强教。作为交通运输部部属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大连海事大学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责任担当。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前身)三个航海类专业实行半军事管理制度。历经60年的实践和发展,学校形成了科学的半军事管理特色育人模式,培养出20余万名高级航运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进入新时代,学校传承发扬半军事管理“铸形、铸德、铸魂”精神内涵,将其熔铸到学生人生底色中,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任的“新时代航海家”。
——以“形”铸就学生成长之基。大连海事大学在民族饱受外辱、国运衰败之际萌发创办,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提出,要先造就航政人才,大则可以建设海军,小则可以驾驶商船。自建校之初,学校仿照海军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探索“信仰培树、专业学习、身体锻炼、纪律培养”相融合的育人理念。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创新,时至今日,学校半军事管理制度日益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按照准军人标准,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全链条军事训练体系”。建立军政素质养成、综合素质拓展、体能素质提升等三大功能区,形成了“铸军魂、强体魄、塑风貌”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塑造了学生的过硬军政素质、顽强意志品质、严明纪律意识和昂扬精神风貌。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航海类学生组成的变形方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及全国观众的检阅;先后12批航海类学生开展“凌风远航”活动,成功横渡渤海;学生组队连续四届蝉联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团体一等奖。
——以“德”铸就学生爱国之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半军事管理制度的熏陶下,学校逐步凝练形成“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学校坚持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全体学生统一着装、整齐列队、庄严肃穆,历经35年从未间断;依托两艘现代化教学实习船,发挥“浮动国土”的育人功能,多年来学校实习船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无一名实习生离船出走或滞留国外;学校毕业生曾驾驶船舶从两伊战争炮火中救出侨胞;在多次海难中,学校师生不顾自身生命安危,救助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特别是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师生克服困难,积极救助失火渔船船员,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学校13名毕业生作为商船船长,多次参与亚丁湾护航任务,助力海军走向深蓝,积极维护了我国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安全。
——以“魂”铸就学生强国之行。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部署,这是全体交通人的共同使命。在半军事管理制度的孕育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已成为大连海大学生的价值坚守,这种坚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多年来,学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遍布海事航运、物流港口、救助打捞、深海科考等领域,撑起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国家队”。广袤大洋上有大连海大身影;辽宁舰航行试验有大连海大贡献;神舟飞船有大连海大技术;蛟龙入海有大连海大力量;和谐号动车有大连海大智慧;全球海事治理有大连海大声音……祖国的需要、交通的期待,就是大连海大学生的坚定行动。
巍巍中华,海疆辽阔;百十海大,向海图强。面向未来,大连海事大学将以半军事管理实施六十周年为新起点,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着眼于国家人才之需、行业发展之需、学生成长之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和拓展半军事管理的时代内涵、精神内涵、实践内涵,不断推动半军事管理改革创新、内涵发展,培育更多“新时代航海家”,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心声
大连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 郭禹:
作为半军事管理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我欣喜地看到,60年来,半军事管理已成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一项重要经验和成果。半军事管理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具有过硬职业素养的行业人才;提高了学生国防意识和海上防御军事能力,让学生能够坚守“浮动国土”、捍卫国家权益;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远洋实习、出访交流等涉外活动时,始终保持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锤炼了学生坚毅果敢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具有航海家的精神,勇于乘风破浪、攻克万难。
回顾半军事管理发展历程,大连海大人必须感恩铭心,不忘初心,不负党对学校的关怀与厚望,让半军事管理更好地为大连海事大学这艘巨轮保驾护航。
大连海事大学海洋船舶驾驶专业94级校友 胡斌:
毕业至今,在母校的岁月仍难忘却:每周一早晨和重大纪念日的升国旗仪式,培育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日生活制度,养成了我们良好的作息习惯;军事训练和会操表演,锻造了我们卓越的品质;航海技能活动,提升了我们的从业能力;远洋实习和国际交流活动,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可以说,半军事管理在我国高级航运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一代代大连海大人成长成才。
当前,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交通运输事业更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海洋意识和社会责任、广博知识与发展潜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健全人格与健康体魄的高素质海事人才。大连海大校友将永远与母校心手相连,携手深化发展半军事管理,努力缔结更加丰硕的育人成果。
全国模范教师、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授 张英俊: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半军事管理是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外规范行为,赋予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军政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基础;对内塑造人格,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报国志,激励学生学海奋舟、不畏艰险。身为航海类专业教师,我有幸参与、见证为国家航运育鲲成鹏的壮丽事业。
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好地教书育人,自觉对接国家需求、行业需要,推进半军事管理赋能增效,帮助学生练就良好的身体素质,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专业学习,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航海工作,履行好船上的岗位职责,确保航海活动的专业性和安全性,为国防事业、航运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学生 吕冲:
我曾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凭借老师、同学们的协作努力,获得院校组团体第一名,实现了大连海大在该项活动的四连冠!我从入学起就接受半军事管理的培养塑造,是大连海大将坚毅果敢、无畏风浪的航海家气质烙印在我们的身上。半军事管理已陪伴大连海大学子走过了60个年头,我们身为其中一员何其荣耀,更是深感重任在肩。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增强对半军事管理的认同,争做半军事管理下的模范生。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我也将继承大连海大的优良传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投身到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服务中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在实践中练筋骨、敢担当、作贡献。
编辑:马闪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