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陆海统筹 优化国际通道布局

2023-12-05 08:59:0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李汉卿 -标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不确定性加大。当前应从服务实际产业合作需求出发,加快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堵点,更好地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多方向布局增强安全韧性

传统通道进出不平衡性加剧,应加快推进多方向立体式通道布局,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欧美港口作业效率大幅下降,集装箱运价曾比同期增长3倍;全球集装箱分布严重不均,欧美港口面临空箱堆不下的问题,我国曾面临严重缺箱问题。中欧班列在疫情下实现开行量逆势增长,西线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出现拥堵问题,通道能力饱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要求我国国际通道体系更加灵活,加快建立完善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逐步从以海运干线运输为主,转变为“海空铁公管”并举;逐步从东向通道为主,转变为向东、西、南、北向共进的通道布局,在用好传统通道的基础上,挖掘新通道潜力,加快形成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能力、新优势。

通道抗风险能力需提升,为打造安全可靠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必须增强通道体系的稳定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23年8月,10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保证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一些西方国家鼓吹“脱钩断链”,个别国家长臂管辖和限制对象已由高技术领域向物流供应链领域延伸。2019年,我国中远海能等多家提供国际运输和货代服务的物流企业,都曾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为确保“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应考虑物流通道多样性选择,弱化因关键航线和节点阻断而引发的断路、断链风险。

通道重建设轻运营,应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做到“有点有线,由点及面”。我国是绝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的商品贸易伙伴,具备与其在产能合作中实现协同升级的巨大潜力。在以往的通道建设工作中,以节点和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对设施运营和围绕产能合作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出现了“中国建设、他国运营”的现象。这要求我国通道建设既充分发挥国内枢纽在“一带一路”通道中的重要功能,又围绕产能合作加快提升海外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

整体谋划分步推进

总体思路是:做好整体谋划,强化陆海统筹,加快构建国际立体通道网络体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依托产能合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实现通道重点突破;补齐航空货运短板,建设新型枢纽经济,支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高全球连接度;加快铁路和管道布局,服务能源通道建设和合作;注重铁、海、公为主的多式联运体系和供应链服务网络建设,服务国际区域制造体系。此外,在优化通道布局的同时,处理好控制主导与互利共赢的关系;软硬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的同时,应辅以配套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系统能力。

构建畅通便捷的物流设施网络和新型国际物流通道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规划,加大对沿线沿路国家重要物流枢纽和关键节点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运营合作力度。对高端制造业和电子消费品,优先解决供应链中断隐患,加快航空货运通道布局;对大宗物资进出口贸易,完善中国到初级产品资源国的海运通道;对制造业产能合作,推进中国—东盟铁路通道建设和相关公路通道建设。在强化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基础上,重点完善国内通道与上述国际通道的联通对接,形成中西部国际物流大通道。

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新兴港口投资运营能力。在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其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港口建设力度,重点加强港口建设运营合作,促进我国优势建设企业、运营企业、航运企业参与港口经营管理。加强国内重点港口或港口群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在相互通航、港口建设、港航信息、国际贸易及互联网平台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北部湾港口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海南洋浦港的作用,重点增强与新加坡港等国际枢纽港的合作。

优先建设航空货运基地和转运站点。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较弱,全球枢纽布局滞后,对接全球市场能力不强。应鼓励和支持大型航空公司和快递企业整合“一带一路”主要航空枢纽机场资源,建设境外集货分拨基地;在欧洲等发达国家,采取入股、参股等合作方式,参与专业货运机场及转运站建设运营,着力提升国际集货能力,拓展地面运输能力,增强与我国主要航空枢纽间的货运合作。

加强中欧班列沿线枢纽和节点建设。中欧班列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开行比较成熟,货量规模持续增长,枢纽和节点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应借助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加快中欧班列沿线铁路、口岸、集结中心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依托沿线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和境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贸易、物流、信息、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一带一路”高品质陆港经济区。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入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境外铁路节点和场站等设施的建设运营。

进一步加强境内外物流枢纽合作,畅通立体化物流通道体系。借鉴郑州和卢森堡航空货运“双枢纽”模式,在中欧班列境内班列集结中心与境外铁路枢纽之间,在国内外主要空港或货运机场之间,以及在国内主要港口与新兴港口之间,加大铁路班列、货运航班和国际航线班轮的开行力度,逐步转变点对点的分散开行模式。构建联通国内外市场的“海陆空”立体化运输通道体系,为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及陆海新通道等物流大通道建设提供支撑。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李宁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