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合力加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保护

2023-12-14 09:49:5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梁英超 -标准+

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梁英超

“职业保护”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职业发展。隔行如隔山,每个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职业保护基于劳动者的职业特点,有利于精准保护劳动者权益,关注劳动者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公交车司机权益保护尚存差距

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规模大、涉及职业多。公交车司机是交通运输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职业特征较为明显。公交车司机须在保证乘客和驾驶安全的情况下,准时准点完成驾驶任务,驾驶技术难度高,工作压力大,同时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复杂、收入水平不高加重职业倦怠,影响职业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公交车司机职业保护的专门法律,政府部门对公交车司机职业保护管理、监督有待加强,用人单位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工会组织对公交车司机职业保护的相关责任落实有待提升。

国际上保护公交车司机的典型经验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工会三个方面。政府层面出台法律法规,惩治攻击公交车司机行为,明确驾驶时长,防止公交车司机疲劳驾驶。如美国新泽西州的法律规定,袭击公交车司机,将处以5年监禁并罚款7000美元;英国《反社会行为令》规定,袭击公交车司机为反社会行为,被执行反社会行为令的人在至少两年内,将不能进入指定区域。建立监管机制,如美国联邦汽车安全管理局建立了“安全等级评估制度”;欧盟和美国运输部都要求进行“公交车司机健康评估”等。加强舆论引导,加拿大温哥华警方连同公交公司在公交车上贴上安全标志,并且为帮助定罪袭击者的人提供奖励。企业层面安装防护设备、组织学习培训、设立津贴补贴。工会层面积极维护权益,为公交车司机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工会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借鉴有关经验,对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职业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可借鉴相关经验,出台法律法规,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等权益。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用人单位切实落实从业人员职业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强多方宣传,让社会群众了解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营造关爱、理解、尊重从业人员的良好氛围。

用人单位应保障福利待遇,建立工资增长机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关心爱护,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归属感和幸福感。建立测评机制,包括岗前选拔机制、出岗检测机制、定期体检机制等。加强培训辅导,提升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向从业人员提供健康知识培训和心理健康咨询等有关服务,维护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安装防护设备,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保障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减轻从业人员工作压力。

工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并帮助用人单位整改。同时加强关心关爱,开展相关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良好工作环境。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评选优秀代表等,助力从业人员提升技能素质,促进职业发展。

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保护意义重大,政府相关部门、用人单位、各级工会应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切实维护从业人员权益。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关注从业人员职业保护,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马闪闪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