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应用为交通运输职业领域带来挑战与机遇

2023-12-14 09:49:5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叶龙 -标准+

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安全专家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叶龙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以及新能源技术这六项前沿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新技术的渗透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行业的体系格局,还深刻影响了交通运输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轨迹和技能需求。

新技术推动交通运输职业新发展。基于新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场景,对公路、道路与水运领域当前职业工种进行的技术影响职能分析结果显示,新技术的应用会导致职业退场,也会促使新职业产生;会重塑职业的任务属性与流程,也会赋予职业高效工具,以简化工作模式。这个过程通常伴随工作内容的根本性转变和技能需求的逐步演化。同时,在新技术和设备更新的推动下,原有的交通运输职业框架虽然保持了基本稳定,但职业内容会经历保留、升级、替代和淘汰的过程。并且,传统交通运输职业中使用的工具正变得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因此职业技能的重点也转向了对数字化系统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综上,这些变化可概括为职业颠覆、职业创造、职业重塑和职业赋能的四力模型,四力模型共同推动了交通运输职业的发展和变迁。

新技术带来交通运输职业新挑战。新技术推动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交通运输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基于四力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1999年版与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交通运输行业的生产制造、社会服务、专业技术三类职业的职能变化发现,三类职业面临着各自独特的挑战。

专业技术人员面临工作创造与工作赋能的交互影响。首先,新专业角色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其次,专业人员被要求整合多种技术,并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最后,行业从手动操作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的显著转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技能需求。

生产制造人员面临工作重塑与工作颠覆的交互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正逐步替代需要手工精密操作的工作任务。其次,工作职能的根本转变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整合,要求操作人员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和系统管理能力。最后,新任务要求操作人员掌握传统技能,且能够与先进技术设备协同工作。

社会服务人员主要面临工作创造与工作颠覆的交互影响。首先,服务行业正借助技术的支持向提供更高质量和效率的服务转型。其次,传统的手动服务和记录保管任务正在被人工智能系统所取代。最后,服务人员需要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提供紧急响应和个性化服务。

综上,在职业颠覆和职业创造的推动过程中,新技术的引入往往倾向于替代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也提高了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并促进了分工细化。在此背景下,未来的职业环境可能会更加重视非程序化的任务,以及职业任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职业重塑和职业赋能的推动过程中,新技术会引导职业“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拓展职业技能宽度,工作形式、对象和内容会逐渐“多元化”,使分工“去边界化”,未来职业可能并不满足于单一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

新技术带来交通运输职业新冲击。新技术的引入,会给行业发展契合职业变迁管理带来一系列冲击,主要为伦理冲击、身心健康冲击与制度建立冲击。

在伦理上,工作颠覆可能导致身份认同危机,如AI在工作中愈发重要,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自我发展产生怀疑。工作重塑带来数据泄露风险,如人工智能对大量数据的依赖,可能导致隐私泄露和个人权益的威胁。工作赋能引发的责任和权责界限模糊,如在智能系统发生故障时,责任的划分和追究尚无明确机制。工作创造可能导致职业道德模糊,特别是当AI系统执行任务时,工作主体的变迁可能导致道德责任的归属模糊,同时AI的技术滥用也存在潜在风险。

在身心健康方面,人工智能的连续监督可能导致劳动强化,增加从业人员劳动和精力的耗费,降低从业者对工作环境和流程的安全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导致职场孤独感增加,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从业者对被替代的焦虑。同时,新技术的学习压力普遍存在。为了减轻这些负面影响,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非常必要。

在制度建立上,现有文献研究显示,从职业维度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替代风险,未来将有较多职业面临高替代风险。目前缺乏能够吸纳这些劳动力的同等规模行业,加上这些工人的学习能力和意愿相对较低,因此,大规模的职业变迁须深度考虑这批工人再就业问题。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并未深度适应快速变化的交通技术,导致劳动者素质与技能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解决缓慢,因此,针对职业变迁的风险,需要关注制度的匹配建立。

编辑:马闪闪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