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交通运输部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通知》以来,两部委已联合组织两轮竞争性评审,明确了第一批15个城市、第二批10个城市共计25个城市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范围。什么样的枢纽有条件进入国家支持范围,国家支持重点和方向是什么,主要实施目标是什么?本文重点对首批入围城市相关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入围城市分布特征
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占比最高,共入围城市11个,包括天津、石家庄、济南、临沂、宁波、金华、厦门、福州、泉州、广州、连云港—徐州—淮安;中部地区入围城市4个,包括郑州、武汉、太原、长沙—株洲—湘潭;西部地区入围城市8个,重庆、成都、昆明、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师市);东北地区入围城市2个,包括哈尔滨、长春。
从行政区划来看,福建省入围城市最多(3个),其次是浙江、山东(2个),其余省份均为1个。北京、上海、辽宁、安徽、江西、海南、内蒙古、广西、西藏等省(区、市)暂无城市入围。
从申报形式来看,以城市群形式申报的城市11个,分别为天津和石家庄,济南和临沂,宁波和金华,厦门和福州及泉州,重庆和成都等,其余城市均是以单一城市形式申报(连云港—徐州—淮安、长沙—株洲—湘潭为交通运输部2021年印发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组合型枢纽城市,视为单一城市)。
第一批入围城市实施重点
▶天津、石家庄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注重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着力推动运输网络整合及多式联运发展,打造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海陆空转运中心、我国北方海铁公联运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点。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海铁公联运、陆空联运类等两类综合货运枢纽,构建“四港引领、多极联动”的综合货运枢纽体。
完善海、空、陆综合货运服务网络,推动天津外向型交通资源与石家庄腹地运输网络整合,推动石家庄内陆商贸物流依托天津海港辐射全球,天津国际枢纽依托石家庄陆港延伸腹地。
▶济南、临沂
以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注重协同互补,注重运营管理协同创新和国内国际一体推进,推动“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展,助力济南、临沂打造产业合作升级版,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铁水联运、陆空联运、公铁联运等3类综合货运枢纽,着力完善国内外三级物流通道,实施“强链条、促协同、拓通道、建枢纽”四大布局方案,规划建设铁水、陆空、公铁三类12大综合货运枢纽集群。
推动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升级改造“陆海通”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健全一体化运营机制,推进两市间政企高效联动,实现通关一体化、安检互认。
▶宁波、金华
抢抓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海港为龙头、陆港为基础、空港为特色、信息港为纽带,推动甬金两市运输通道互联互通、货运枢纽共建共享、物流体系高效集约发展,努力将宁波—金华打造成为陆海双向开放联动先行区、统筹融合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跨区域跨方式补链强链延链示范区。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3类综合货运枢纽,构建“核心引领、海陆联动、六向联通”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重点以“义新欧”班列为纽带、“义甬舟”通道为支撑,加快建设金义“第六港区”,促进宁波舟山港、义乌陆港“海陆联动”发展,实现海陆丝绸之路的交会衔接。
在完善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临站、临空、临港经济区,推动站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四港”联盟、第六港区建设等合作平台,以业务交流、企业联盟、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展企业间合作网络。
▶厦门、福州、泉州
以推动海峡西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重点,聚焦厦泉、福州两大综合货运枢纽集群建设,打造福建省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3类综合货运枢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一廊两群九组团”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加快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加强港铁数据综合应用、陆空信息互联互认。积极拓展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打造衔接“海丝”“陆丝”核心区的国际铁水联运网络。推进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三类通关模式“三关合一”,加强电子口岸功能建设。
▶广州
围绕大湾区打造国家性综合交通枢纽“级”,充分发挥“集群”领跑者的角色,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引领,围绕“硬联通、软联通、运营机制”三大补链强链领域,提升枢纽能级,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3类综合货运枢纽,构建辐射大湾区、链接全球的高质量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聚焦枢纽站场、集疏运通道、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网络拓展、标准规则的建设与应用等6大资源投放重点,持续完善广州“单一窗口”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政府服务便利化,建设推广海铁联运“一单制”模式。
▶郑州
围绕“双核双链”,即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国际陆港建设为核心,延伸和加强陆空联运、公铁联运两大多式联运链条,着力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辐射国际的陆港枢纽,构建“枢纽+网络+平台+产业”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组织力和支撑力。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两类综合货运枢纽,统筹建设布局完善、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公铁海联运体系,打造中部地区铁路对外开放第一门户。以新郑国际机场、高铁郑州航空港站为核心,构建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
积极推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一单制”联运服务,开展冷链等专业化多式联运业务,完善多式联运的货物品类划分标准、运载单元标准、产品和服务标准、安检标准及安全管理规则、信息互认规则等制度体系。
▶武汉
围绕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有力推动大通道、大枢纽、大产业协调发展,打造内陆最大的铁水联运中心、“全球123快货物流圈”重要的陆空联运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多式联运中心。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铁水联运、陆空联运等两类综合货运枢纽,以软硬联通和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构建“4港2廊4集群”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搭建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平台,常态化运营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推动鄂湘赣三省海关实现“三关如一关”。
▶重庆、成都
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目标,突出链接全球、引领西部的国际枢纽功能,注重跨区域、跨领域联动发展及综合货运枢纽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陆水空多向联动、高效衔接的综合货运枢纽,构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将重庆市、成都市打造成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3类综合货运枢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通道、空中丝绸之路等运输大通道,重点补强铁水、公铁、陆空多式联运网络,形成“4+3+N”(四大功能、三大类型、N个货运枢纽港站)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拓展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江海直达运输,发展冷链物流和应急物流,提高国际供应链服务水平。依托成渝一体化发展基础,完善物流信息平台,推动跨方式信息互联共享,大力推行“川渝通办”,提高通关和物流便利化程度。
▶昆明
围绕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目标,在基础设施联通、标准规则贯通、信息数据相通、合作机制畅通、枢纽产业融通等“五通”上下功夫,加快综合货运枢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综合货运枢纽服务功能,努力将昆明打造成为环印度洋区域最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门户枢纽,东中西区域协同、境内外合作联动的多式联运组织和服务中心,资源要素集聚、运输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枢纽经济示范区。实施重点包括:
聚焦公铁(海)联运、陆空联运等两类综合货运枢纽,一是推进大宗商品物资公转铁和公铁海联运,提升昆明至北部湾港口群的铁海联运能力;二是补齐航空货运能力短板,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国内中心城市的国内国际陆空多式联运体系;三是以中老泰通道和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核心,补齐海关监管作业与国际中转等功能短板,打造国际陆路联运体系。
积极拓展综合货运枢纽服务网络,推进信息互联互通互用,构建货运枢纽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多方联动合作机制,引培优质货运市场主体,打造通关一体化改革样板。
总体看来,第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城市在开展补链强链工作中各有侧重,综合货运枢纽类型选取基本是以铁水、陆空联运型为重点,公铁联运型为补充,软联通及一体化运营机制方面更加关注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规则协调和互认机制,更加关注枢纽经济、智慧绿色枢纽建设,更加关注各种运输方式的企业联盟化发展及通关一体化改革等。
作者单位:新驰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