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是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的关键项目,对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开通以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货物超过3000万吨,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国家,已成为联通内外、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国际黄金大通道。
为进一步发挥中老铁路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我国急需以枢纽为支点,以通道为支撑,以产业为依托,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补齐设施短板、释放发展新动能、健全安保机制等多点发力,加速畅通物流链、优化供应链、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中老铁路运营效能。
提质增效 多方面能力亟待提升
中老铁路正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便捷货运通道,但距离“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中老铁路货运发展规划体系亟待完善。一是拓展国际顶层设计维度。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及保障措施急需夯实与强化,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发展规划和国际物流大通道构建需要细化。中老铁路涉及的国家事权相关工作亦需进一步积极争取,迫切需要培育和壮大货源组织、承接补贴、境外议价、标准制定、系统建设等高水平理论政策研究团队。二是健全国际合作协调机制。老挝现行铁路制度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之间的匹配度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联运质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铁路运输便利化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陆海国际通道建设和相关国际运输协议正在推进中,云南与通道沿线主要国家间在物流组织模式、运作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对协商共建形成一定制约。三是明确国内区域协作机制。云南周边省(市、区)、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协作机制与空间关系不够明确,有效对接与协同联动不充分;发展路径仍未完全明确,跨业务、跨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需进一步形成合力。
中老铁路设施综合效能有待提升。从整体上看,中老铁路沿线周边园区、铁路专用线、仓储物流及冷链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建设成效卓著,但境内与境外、国内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配套设施综合效能的有效发挥,急需在补短板、强弱项和畅通物流链的同时,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形成设施运行合力。境外部分,老挝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空间较大,公共交通发展较为有限,货场功能不够齐全,技术条件受限较多。境内部分,配套设施整体能力较强,但局部地区已出现设施结构性短缺与暂时性过剩并存的局面。昆明王家营集装箱中心站辐射范围大,致使周边道路拥堵,影响区域内货运效率。沿线重要节点桃花村站等铁路专用线建设,以及铁路沿线钢铁、煤炭、橡胶、咖啡、茶叶、粮油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尚在稳步推进中。
中老铁路需持续释放发展动能。一是完善管理体系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欠缺会给铁路报关等业务带来问题,阻碍物流效率提升。二是夯实产业基础。需打造“龙头化”运营企业,培育班列品牌;物流成本、运输品类、跨境直达通畅度、货物口岸滞留时间和费用成本等需要优化;沿线产业支撑能力总体不足,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产业园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小、散、弱”问题突出,“过路经济”降低了部分地区持续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技术条件制约建设和运营效率,海关、边检和铁路技术设备相对不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水平较低;沿线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且老挝缺乏当地运营维护人员;中老铁路沿线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敏感区较多,在运营中杜绝环境违规和实施环境保护均需要先进技术支持。
中老铁路安保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是安保资金投入缺口较大,老挝受制于财政和外债压力,在铁路安全保障方面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二是安保机制构建存在困难,中老铁路周边国家多,受国际法相关原则和国际惯例普适性差异等制约,跨境执法司法合作、跨境犯罪防范和侦破难度较大,有效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仍存在不少障碍。三是高素质安保人员供给不足,老挝能够满足国内正常警务需求、维护安全保障所需的人员相对较少,铁路沿线居民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合力推动 中老经济走廊建设
中老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为促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老铁路货运高质量发展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完善规划体系,补齐战略短板。一是夯实国际顶层设计,坚持“融入”和“壮大”两阶段发展路径,加快组建一支高水平理论政策研究团队,借鉴中欧班列的成功经验,在开展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统筹编制总体规划,明确铁路沿线各地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与主要任务。二是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大力支持中老泰新通道建设,鼓励“政府+国内龙头企业+国外龙头企业”的多方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中老泰经济走廊等开放平台作用,提升沿线区域协商共建层次。三是优化国内协作机制,鼓励云南周边省(市、区)、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对接机制;加强跨业务、跨层级的政务协作,合力推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
补齐设施短板,优化空间布局。一是加快通道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沿线各级政府支持,加大对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货运场站、铁路专用线、物流枢纽、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强化中老铁路与大型厂矿企业融合发展,以市场化方式建设物流园区,完善货场设施,加强中老铁路通道能力及沿线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琅勃拉邦、万荣、万象等物流枢纽建设。二是建立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发展,建成区域性货运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推进中老铁路场站与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打通公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推动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与中老铁路有机衔接,补齐“公铁水”联运短板;拓展海铁联运需求,不断加速与泰国曼谷港、林查班港、宋卡港、拉格拉邦港等港口的对接,提升重箱率、回程比。三是优化境外还箱点网络布局,按照市场化原则,统筹各企业境外部署的物流资源,积极协调物流企业加强海外还箱点建设,优化境外还箱点网络布局,支持在主要节点城市和港口,设立更多可堆存管理标准箱和特种箱的铁路箱还箱点,满足多样化用箱、还箱需求,形成境外物流经营合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发展新动能。一是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加强货物联运基础管理,建立行业监管体系,修订完善铁路货运价格体系,规范收费环节、收费标准以及减免优惠政策;组建物流企业联盟,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面提升物流行业协会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二是优化多边贸易结构,借鉴中欧班列成功经验,依托中老铁路积极培育龙头物流企业,打造具有沿线特色的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品牌;优化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中老铁路运量大、绿色低碳等优势,利用好RCEP、原产地规则、减免税率等机制和政策,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中老铁路通道与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矿产、化肥和热带水果等特色产业,以及矿产、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优化多边贸易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壮大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三是创新技术应用模式,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建立中老铁路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国际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创新信息互联互通模式,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将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与老挝职业技术学院(校)开展国际化合作,以“开放包容、互尊互信、合作共赢”的理念,持续加强中老院校行企合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弥补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
加强安保机制,排除安全隐患。一是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在解决安全保障资金需求方面,立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扶持公私合作伙伴项目(PPP)模式,鼓励资金技术雄厚的中国企业进入老挝投资,利用成熟铁路安保经验承接并管理安保建设项目,发挥中老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二是稳步推进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努力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加强与区域内国家合作,与域外大国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构建由中老两国警方联合组成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实现警务执法合作常态化、扁平化管理,提高联合执法效率,同时全面构建东南亚地区公路、铁路执法安全合作框架,以满足泛亚铁路网建成后的安全保障需要。三是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联合制定专门的铁路安全保障警务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双方铁路警务人员合作机制,中老双方可以依托公安(警察)院校举办铁路警务人员执法培训班,提高履职人员综合素质,对沿线居民开展好高速铁路标准化精准要求的宣传工作。
(任晓红系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佳、吴虹霖系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