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要素

2024-03-14 10:49:5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刘家国 -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首条,释放了鲜明信号,体现了国家对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格外重视。

现代生产力要素不但包括传统理论中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还应该包括管理、组织、文化、法律、制度等软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的优化组合将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大力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要素,有利于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培育引进创新人才

加快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能力和产业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搭建交通运输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展开更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探讨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需求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大交通运输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支持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制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端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

加大海外顶尖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实施交通运输领域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引进技术专家、学术领军人等顶尖人才。组织交通运输领域人才招聘活动,采用国际性的招聘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建立交通运输领域海外人才引进项目,根据不同领域和岗位需求推出具体的引进政策和措施,为海外顶尖人才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福利待遇,全方位吸引其来华工作和生活。通过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参与交通运输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我国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贡献力量。

推动新质劳动资料聚集

打造新质劳动资料集聚地。建设交通运输创新园区,吸引和汇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优秀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从事技术研发和创新。倡导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在交通运输新质劳动资料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建立交通运输新质劳动资料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行业内企业充分合作、经验分享、资源互助,形成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前瞻、前景广阔的新质劳动资料集聚地。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质劳动资料领域。吸引社会资本,成立新质劳动资料发展基金,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提升网络覆盖和运输效率,推动新质劳动资料发展。同时注重投资新技术、新材料、智能交通系统等创新项目,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资金整合支持多式联运项目,促进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推进新质技术创新升级

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增加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等方式,积极支持交通领域的基础研究。如推动民航、铁路、水运等领域企业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联合创建研究基金,成立交通运输联合基金委员会。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促成产学研高度融合,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专门的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研究机构,强力支持跨学科、跨部门的基础研究投入,促进跨领域技术输出,并推动新兴业态的发展。

坚持数字化升级。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致力于构建国际一流的数字化交运产业集群,促进智能化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改造和完善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眼未来产业布局,培养一批创新企业。建立交通运输业数字化平台,塑造平台型企业,推动决策、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多层次、多领域科技交流合作,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在优势技术、解决方案、标准等方面的合作领域。同时密切科技组织合作,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发展会议,推动成立交通运输国际新质生产力组织,助力实施“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国际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加快建设新质“软实力”

优化人才管理机制。针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和奖励的工作体制,推动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前沿技术领域稀缺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设立激励机制,优化分配机制,提升工作环境,增强福利待遇,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激发其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建议强化法规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制定交通运输领域法规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同时建立健全法规监督机制,鼓励法规创新和应用,推动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科技进步需要有明确的法规支持,确保新技术的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从业人员对法规的认知和遵守程度,推动交通运输法治化进程。

通过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社会对更高效、智能和可持续交通的迫切需求,也为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举措将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效率、改善体验,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便利的出行环境,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