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地缘政治稳定面临巨大挑战。这一危机虽然给全球航运带来短期利润增长,但是我国出口欧洲的产品,尤其是经由红海、苏伊士运河运输至欧洲的产品受到严重影响。
作为全球货物贸易大国,我国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及加强与欧盟的交流合作,全力维护国际贸易稳定;在长远规划上,应积极开拓南美、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通过金融和非金融手段创造新兴市场进口需求。
绕好望角航线加长 运费指数飙升
红海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首先体现在航运方面,FREIGHTOS码头网站的数据显示,从中国、东亚到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线)的集装箱运费指数由2023年11月24日的1492.4美元飙升至2024年1月19日的6772.6美元,同比增长353.8%。截至3月14日,相关运费指数仍然处于4184美元的高位。
红海危机使得大量船只选择绕行好望角航线,国际能源署(IEA)在3月14日上调了对今年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期,原因之一便是红海危机迫使更多贸易运输航线加长。截至今年2月底,海上油轮运载的石油数量飙升至近19亿桶,更长的航线提振了燃油需求。
虽然船只绕行好望角多出的燃油费用与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抵消后差距不大,但其航行距离大幅度加长,平均到港时间延长18天。这使得保持同等港口吞吐量的运力需要更多船只,但船只供应量因造船的长周期性难以在短期内提升,导致航运业短期利润上升。如红海冲突持续,对船只数量需求的提升会有利于造船业发展。
红海危机发生后,中欧班列货运需求上涨100%,从重庆运往欧洲的铁路集装箱运费提高了20%,每箱为4000至5000美元,但仍比目前的海运运费便宜许多。尤其是存在一定时效要求而无法通过好望角绕行的货物,相对于同样能满足时间需求但价格高昂的空运,中欧班列兼顾时效性和运输成本,在目前局势下获得短期利益。
物流链不畅 国际供应链深度调整
从中期来看,因红海危机而产生的欧洲同亚洲的贸易阻塞,将会干扰欧洲的物流供应链,从而影响欧洲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原材料、中间产品通过苏伊士运河跨境运输受阻,物流链的中断导致供应链断裂,企业难以及时获取原材料和零部件。
直观反映在欧洲的汽车产业上,红海危机导致大量汽车零部件难以在规定时间到达欧洲,特斯拉在德国柏林的工厂停产两周,沃尔沃的比利时工厂停产半周,日本企业铃木汽车也宣布在匈牙利的工厂暂时停产。
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中欧班列是利好消息,因为汽车配件是中欧班列运输的主要货物之一。但欧洲企业面对地缘政治的风险,也将重新评估其现有全球供应链战略、多元化供应链供给环节,减少对特定地区的依赖,加强风险管理和备货策略,这可能导致一系列全球产业的重新配置。
在欧洲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局势下,欧洲正在逐步远离全球产业链现有布局,拟推动自身制造业回流。如果区域紧张形势持续加剧,欧洲企业出于追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需要,将大幅加快欧洲制造业回流进程。实际上,近年来欧盟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已建立了更高的环境标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进入,以此达到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欧洲的目的。
欧盟在2023年提出碳关税机制,这使中国产品未来在同欧洲同类产品的竞争中不具优势。由于欧盟东扩使得欧盟拥有了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不仅使欧洲制造业回流有了可能性,而且为了保证新增东欧大量劳动力拥有工作岗位,推动制造业回流也是欧盟保证就业率的手段之一。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欧盟—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6202亿欧元,同比下降13.6%。其中,欧盟对华出口1860亿欧元,下降2.2%,自华进口4342亿欧元,下降17.7%。欧盟对华贸易逆差2482亿欧元,下降26.4%。同期,欧盟整体对外贸易额(不含盟内贸易)42440亿欧元,同比下降8.3%。其中,欧盟出口21248亿欧元,增长0.5%;进口21192亿欧元,下降15.7%。
由此可见,在红海危机前欧洲便在逐渐减少进口需求,追求贸易顺差。相对于欧盟整体进口,欧盟自华进口下降更快。特别是欧盟正在出台的包括供应链法等变相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中欧双方贸易关系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往来因红海危机阻塞的影响是双向的,我国出口到欧洲的全部产品中,超过60%是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运输,全球30%的集装箱也由此经过。如果红海危机持续发酵,对我国产品出口贸易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原本全球化产业链的演进方向是基于分工、专业化的效率逻辑开展的,但若产业链的上下游运输因政治因素存在巨大风险,这种局势将迫使欧洲不得不考虑政治逻辑以避免产业链突然中断所导致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
为了完成“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战略部署,稳定中欧贸易关系、稳定国际市场是目前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工作之一。2023年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我国提出“三大伙伴”双边关系构想,就中欧双边关系给出了三重诠释:中方将欧盟视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为预防中欧贸易出现重大变局,我国必须未雨绸缪,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开发非洲、南美及东南亚市场,以缓冲贸易伙伴过分集中所带来的外部冲击。
做好长期规划 积极发展新兴国家市场
红海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有利有弊。我国应对红海危机,在短期内要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努力避免危机持续发酵,尽快恢复航路畅通。
中期内,我国应同欧盟保持良好贸易关系。首先,加强中欧双边经贸交流与对话,通过定期的高层对话和经贸交流,为双方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和支持,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次,通过产业链合作(如比亚迪在匈牙利投资建厂)等方法让欧洲在贸易中受益,尽量同欧洲保持双赢关系,促进双边贸易均衡发展;再次,扩大中欧贸易合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如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推动中欧贸易关系向广域化和深化发展;最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载体作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同时,通过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沟通合作,加强人文交流,为经贸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减少中欧贸易脱钩的可能性。
在长远规划上,我国应拓宽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加快RCEP内部市场一体化进程,早日达到协议中规定的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等方面的议题要求,促使完全零关税承诺早日达成,释放区域贸易合作潜力。
相比欧洲国家,部分新兴国家市场存在市场信息不健全、投资风险较大等问题。对此,我国应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新兴国家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相关企业也应提升自身标准化能力,积极参与新兴市场标准的规则制定。此外,我国要加强对外交流,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良好政治和地缘环境。通过出口信贷、开辟更多融资方式等金融手段,创造上述国家的进口需求,延伸产业链供应链。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