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天津港至马驹桥物流园公路货运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项目(简称通港达园项目)完成现场核验,在编制车路协同系统建设、货车编队运行、货车在途监管、异构交通监测和管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通过实际应用促进技术提升,依托真实场景探索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动驾驶应用典型案例。
有效验证自动驾驶货车编队技术应用可行性
2022年6月,由招商公路牵头的通港达园项目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建设、运行和优化,打造了一条以货车编队为主、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集装箱运输线路。项目单程长125公里,其中,北京路段21公里,河北路段6公里,天津路段98公里。车队最大编组3辆,车间时距1.5秒至3秒,最高时速达到90公里。
在真实路况下,通港达园项目实现了车辆全程自动驾驶,基于“雷达+视觉”的多传感器融合集成多种先进算法,能在复杂高速公路环境下实现安全、稳定自动驾驶,有效验证了自动驾驶货车编队技术在公路货运尤其是港口集疏运应用的可行性,充分证明车路云一体化对高速公路货车编队高效安全运行的必要性。
通港达园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探索自动驾驶货车编队技术在公路货运尤其是集疏港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宏观角度看,项目对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物流效率。通过自动驾驶技术,物流企业能实现对车队的远程监控、调度和管理,优化任务的分配和路径的选择,从而提高整体运输效率。同时,基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数据和智能算法,物流企业还能够对货物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控,提高物流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度。
降低物流成本。自动驾驶车辆能实时监测路况,智能导航系统能够选择最佳路线并避免拥堵,减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和车辆磨损,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自动驾驶车辆依靠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实现自主导航和行驶,不受人为错误和疲劳驾驶的影响,能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推动物流创新。自动驾驶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物流模式,还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新空间。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物流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定制化服务方案,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此外,自动驾驶技术还有助于促进绿色物流发展,通过优化运输路径减少能源消耗。
商业化推广应用需夯实多项基础
各地管理政策及标准规范不统一、企业跨区运营需大量适配工作、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示范试点工程较少、自动驾驶技术“长尾”问题仍未解决……当前,自动驾驶技术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但在通港达园项目中,笔者发现自动驾驶技术推广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
自身技术不足。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长尾”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自动驾驶车辆在非特定环境中的运行会出现安全和效率问题。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用户对其接受程度主要由安全和效率决定。因此,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法律法规滞后。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受到法规的限制,自动驾驶本质是由机器部分或者完全代替人类驾驶。与人类驾驶的监管不同,机器监管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监管没有现成的法规。各国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急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其发展。
加快出台适用于港口、干线物流等领域的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提升自动驾驶技术软硬件的先进性,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联合开展多场景多批次示范工作,将有利于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从车辆底盘、传感器、计算平台、软件算法等方面补足自动驾驶技术短板,促进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提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全面的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标准和测试规范,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响应机制,降低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后的损害程度。
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动驾驶技术的合法地位、责任主体和权责关系。出台优惠政策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力度。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解决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与应用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将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有力支撑。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发展,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智能互联和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提升市场接受度与用户信心。深入开展示范工作,扩大示范区域,加大示范力度。根据业务场景需求开发自动驾驶功能,发挥自动驾驶价值,让用户深切感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效益。
(作者单位: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前瞻院研究员)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