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东交院)作为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实施单位,承担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试点任务。试点内容包括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水平教学资源库,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高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健全专业群长效发展运行保障机制。
广东交院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学院、轨道交通智库中心、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强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与产业链的有效链接,培养了大批德技兼修、一专多能的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为“轨道上的大湾区”注入新动能。
共建四方协同育人圈
为打破学校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广东交院联合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发起成立了东西部综合交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东西部交通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打造覆盖全国范围的综合交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高端平台。
依托平台的资源优势,广东交院携手广州地铁集团、深圳地铁集团、佳都科技集团等企业,共建了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产业学院;联合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铁设计院等行业协会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智库中心;联合佛山地铁集团、广州维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与维护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广东交院于2009年成立轨道学院,如今已构建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育人圈,关联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联合改革人才培养过程,深化行业产教融合育人。专业群紧跟行业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专业内涵和招生规模,以提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规范性。开展常态化的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及时掌握未来3至5年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招生招工平台,制定校企联合招聘计划,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高度匹配。专业群完善育人方案,实施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6个共同”,实现行业、产业、企业、专业、就业“5业联动”,推进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模式改革。
得益于产教深度融合,专业群培养了一大批高对口率、高满意度的轨道交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入广州地铁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订单班比例达70%,2023年一次性为深圳地铁集团、广州地铁集团输送了近200名毕业生,累计为大湾区交通运输相关单位输送了8000余名高素质毕业生。”广东交院轨道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少伟分享了一组数据。
目前,广东交院通过共建协同育人圈,取得了丰硕的校企协同育人成果,包括建成城市轨道交通国家级双师型培训基地1个、立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立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项、省级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等。
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有效链接
“专业群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紧跟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和岗位变革,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广东交院院长罗毅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给轨道交通产业带来全新挑战,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成为主方向,专业群服务的一些岗位设置和职能发生较大变化,多职能岗位与复合岗位现象增多,如要求适应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行车调度员等。
轨道交通产业在“调频”,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群就要一起“共振”,完成内涵提升,发挥集群效应。
近年来,广东交院轨道学院遵循“课岗融通、分层递进、一专多能”的思路,构建专业群“平台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和“岗位简单项目—岗位综合项目—跨岗位复杂项目”的双线进阶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有效链接,成果丰硕。学生在202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赛项和高铁信号与客运组织赛项中均斩获全省第一名。近5年,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36项,参与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4项。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了7名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
广东交院轨道交通学院还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和引导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技术攻关与产业服务团队,解决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近5年,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20余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特色创新等类型项目,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68项。
展望未来,广东交院将继续发挥轨道交通专业群特色和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完成专项试点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编辑:周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