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应“新”而动 培养新时代交通工匠

2024-06-19 15:29: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丽华 -标准+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航院)始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水上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陆上交通类专业和通用航空类专业为两翼的交通特色院校,先后获评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

航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遵循“先立后破”的发展思路,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水运江苏、南通市海洋城市建设,优化升级航海类优势专业,“立”开路先锋;紧抓通泰扬船舶海工和高技术船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契机,大力培育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破”原有格局,形成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技术两大专业群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格局,奋力答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职教何为的时代之问。

航院全校上下深刻认识到交通类高职院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要地,在培养具备多元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技术、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工人征途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办学变革的动力源泉,要立足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改革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发展格局。

聚焦专业结构优化

点亮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航向灯”

航院坚持“以水为脉”特色定位,对标新质生产力质态发展要求,推动学校专业链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布局相适应。

全过程对接产业链需求优化专业链布局。聚焦交通运输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标,健全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和适应新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体(水上交通运输类专业)两翼(陆上交通类专业+通用航空类专业)”发展新格局。

全方位实施专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航海技术专业群建设”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为抓手,构建数字化资源云平台,开发DP、LNG等企业高需求新技术培训项目,全链条辐射带动专业办学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开展专业新内涵建设。聚焦“五金”新基建,融入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打造金课、金师、金地、金基地,推动金专业建设,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

聚焦科技创新服务

点燃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

航院围绕“向洋而兴”,以服务水上交通运输为主渠道,以服务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陆上交通和低空产业为创新路径,全面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平台。立足航运、船舶、港口、航道、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产业数字转型升级需求,协同打造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省市级平台,建设集科研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数字技术成果与生产力跃迁相适应。

聚焦新领域新资质开展技术攻关。依托南通市船舶海工产教联合体校企深度协作机制,全要素建设关键焊接技术中心、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生产设计中心、大型邮轮生产设计中心,获得高端产业生产设计资质,开展技术攻关,帮助解决中小船舶企业研发能力薄弱问题。

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围绕当地船舶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船舶制造工艺革新需求,组建船舶建造数字创新联盟;围绕船舶绿色化、数字化改造需求,组建区域绿色船舶服务联盟;以民用航空器技术服务需要为突破口,建设低空技术服务协作团队,宽领域、多维度打造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团队,服务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人才培养内涵

筑牢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压舱石”

近年来,航院把握“中国特色”“职业类型”“国际化”要素,紧扣交通运输产业迭代升级契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链服务创新链。找准航运、船舶、轨道交通、低空等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岗位需求,将创新基础素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链上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适应性。

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全过程。以数字化技术系统构建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教材等,打造集教学、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坚持以数字行动导向推动课堂革命,培养学生数字化素养,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提供数字技能与人才支撑。

延展人才培养新路径新维度。对接智能交通产业需求,建成“人工智能+”现场工程师学院,将智能化应用能力培养融入交通运输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多路径多维度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产教深度融合

激活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推进器”

航院紧抓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契机,拓展产教融合新纵深,努力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

提质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区域新需求。针对南通市船舶海工、智能制造装备两大支柱产业,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教联合体、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构建“政园企校”协同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助力企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提档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行业新需求。围绕航运、港口企业数字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组建数字航海产教融合共同体、智慧港口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数字航海、数字港口产教资源,服务港口、航运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优产业学院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新需求。持续推进南通城轨学院、郑和航海学院、智慧港口产业学院、船舶与海工产业学院、京东产业学院建设;紧扣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组建低空产业学院。针对企业新需求优化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全要素全方位提升产业学院校企融合发展能级。

聚焦国际交流合作

打造航海职教输出“领航船”

航院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输出航海职教资源及标准,培养航海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办好“郑和学院”服务“走出去”企业。践行“教随产出、校企同行、职教出海”理念,打造印尼郑和学院,输出中国职教方案;成立中天产业学院(印尼分院),打造“中天产业学院”跨境博士流动站,构建开放、共享型国际化教育高端智库;校企共建“中文+专业建设+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境外开展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本土化人才供给和技术服务。

打造跨境校企共同体服务“留学江苏”。基于跨境校企共同体——中新国际海事培训中心,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合作机制,联合开展跨境联合办学、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对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实施留学生培养质量第三方认证,打造留学“航院标准”。

输出高端培训服务产业高端。依托跨境校企共同体,围绕船舶清洁能源、LNG、自主航行管理等项目,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双语培训课程,开发高端培训项目,输出新技术培训课程与标准。

编辑:袁帅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