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易理解

2024-07-05 10:44:5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房曰荣 -标准+

名师名片

房曰荣,教授,博士,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双高”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职业院校名师。

2004年,我在企业工作7年后,进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担任专业教师。2006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9年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我也从一名职教新兵,慢慢成长为重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负责人。

初探工学联系浅尝职教之味

初踏三尺讲台,我对着教科书一丝不苟地备课,讲课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然而几次课下来,发现闻己道者三两、懵懂者众多、漠然者几许。在一次课中莫名产生挫败感之后,我索性跳出备课大纲,谈起自己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没想到课堂氛围一下就变了,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全部盯着我,我越讲越起劲,很快就听到了下课铃声响起。

我立刻悟到,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有兴趣听、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于是,我开始优化完善教案,将每个知识点、技能点都与企业真实工作结合起来,并设计成案例介绍、思考问题、工作任务、讨论主题等形式并开展教学,课堂效果有了显著提升,我也初步品尝到职业教育应有的“味道”。有一次学校党委书记在教学楼巡查,在我上课的教室外驻足良久,课间忍不住推门进来询问我在上什么课,说很少看到全班同学都这么聚精会神。

推进工学结合践行职教之义

随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深入推进,我接受了大量有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培训,结合教学实践,对工学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从一开始的摸索尝试向主动系统设计转变。

在我所讲授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控制》《公路隧道施工安全监控与管理》等课程中,经校企双方共同设计,采用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在学期中穿插安排两周的企业现场工作,安排具体工作岗位、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课程设计容易,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和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洽谈和岗位安排等前期工作,并承担繁重的课中巡回指导任务。

教学成效很显著,不但培养了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还极大提升了他们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能力。教学期间,福建省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给予了极大支持,主动提供了工作岗位、食宿安排、兼职教师等。

产教生态融合创新职教之道

工学结合的教学必须依托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了深入对接产业需求,我和团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针对交通运输企业开展了大量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工作,并通过教学设计反哺到课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才能从机制上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基于全国交通安全标准化考评一级机构、福建省安全培训机构等平台,我提出了“行—企、校—企”双轨合作机制,设计校企对接的新思路,创新解决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难题;建立了切实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消化机制,依托产研服务平台及时获取行业企业安全管理需求动态,有效设计成学习任务引入课程,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直接参与项目任务,通过“产、教、研、学”生态融合,有力保证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联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不忘职教之本

多年来,我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中率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特有的船政文化等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融入课程,开展浸润式教学,将民族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与变革精神、工匠精神等种子播到学生思想的土壤中。

同时,坚持德技并修,在教学中构建德技相融培养方案,实施德技并育培养过程,实行德技同等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的教学方式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被毕业生推选为“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教师”。


编辑:马闪闪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