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院:立足川藏培育复合型桥隧技术技能人才

2025-01-09 09:51:1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伍德军 罗来兴 熊东 -标准+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作为战略腹地,四川省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川藏地区交通建设是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四川交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唯一的交通运输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立足川藏,勇担交通强国人才培养重任,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川藏地区桥梁隧道建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桥隧建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维协同”构建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四川交院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教育强国战略号召,针对川藏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与交通发展实际,面向川藏地区桥隧建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与蜀道集团、四川蓝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携手,共同开展川藏地区桥梁隧道建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交通运输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方向不断转型升级,四川交院坚持办学与产业发展接轨的思路,深度融合土木建设与装备制造两大领域,聚焦智能制造与工程施工前沿,特别是隧道施工装备领域的迫切需求,从课程教学、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现场培养四大核心维度出发,构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新模式,加速实现隧道施工行业“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转型目标。

针对川藏地区恶劣自然环境及地质条件对交通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施工要求进一步提高的现状,四川交院充分发挥校企融合优势,立足行业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组建了汇聚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院校教师及人力资源专家的“双师型”团队,凝聚多方智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计划定制化设计,并视地质及环境情况变化进行多预案的动态调整,共同制定《川藏地区桥梁隧道建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高度契合。

课岗结合锤炼学生核心能力

为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川交院遵循“工学交替、学岗轮动”的学徒制理念,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系统设计课程模块,编写模块化教材与培训手册15本,设计实践训练项目43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5门,实现教材的模块化构建,在与行业企业的互学互鉴中促进教学与行业的融合发展。

行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试金石”。四川交院坚持课岗结合,与蜀道集团共同开展“三百三进”活动,实现产业导师进校园、专任教师进企业、专业人员进平台;聘用四川蓝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30名工程师为四川交院兼职教师,协助学校开展教学、实训工作。

最好的职业教育课堂,就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跟岗学习。四川交院与蜀道集团共建“都四项目”(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实训基地等校外学生生产实训基地5个,与四川蓝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实践基地3个,为学生在一线生产岗位全面了解未来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学习最新行业技能提供良好平台。

目前,四川交院已形成“跨学科、重实践、双导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双链合一、分级递进”的实践训练体系。通过模块化学习场景的构建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桥隧建设的复杂情境得以在校内重现,为学生提供了接近行业实际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在真实的施工环境中,学生以工作者或实习生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聚焦工程实际提升师生创新素养

川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桥梁、隧道施工难度大。施工技术如何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

四川交院高度重视科技攻关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智能交通建设等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蜀道集团联合成立四川省钢管混凝土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聚焦川藏地区桥梁建设难题,围绕桥梁新结构、成桥新工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三大方向,开展国家级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研究,为川藏大通道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方案优化服务;与四川蓝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研究团队,研发智能车载拱架一体化台车、智能拱锚一体化台车(高原版)等装备,不断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下,四川交院正按照“川藏地区桥梁隧道建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建设任务书的各项要求,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未来,四川交院将继续依托产教融合优势,激发各方潜能,深化与各行业的合作,共筑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教育强国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本文图片由 四川交院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