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能改变什么?对于珠峰大本营所在地西藏定日县而言,答案很明确:日喀则市通往定日县曾经崎岖难行的路,如今因318国道的升级改造,变得畅通无阻。
清晨6时,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38岁的向导罗布正在帮游客调试相机,静候日照金山。他脚下这一条条平坦的路,正是托起定日好日子的支点。而奋力按下这支“杠杆”的,是定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顿拉和他的同事们。2024年,定日县获评西藏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这份荣誉背后,是顿拉和同事们多年的汗水。“路好了,资金、游客、产业就全都进来了。”顿拉说。
今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定日县紧抓“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彻底告别了交通相对落后的历史。交通究竟托起了什么?答案藏不住——在定日百姓的笑脸上,也在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里。
一路托起千年盼:雪域交通开出幸福之花
路,曾是西藏的一声叹息。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路能走汽车,铁路更是奢望。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1998年首次入藏,从拉萨到林芝,习近平同志乘车走了整整一天。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这段路只用了3个多小时。乘坐火车时,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未来、语重心长地说:“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西部特别是西藏交通“留白”加快填补。2024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2.49万公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今年7月,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不再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了。公路铁路齐头并进,人员进出便捷,电力输向全国。
路,变化着不同形态,从西藏的一声叹息,到穿山越岭的钢铁巨龙,再到轻轻放进大自然之中的“四好农村路”,都承载着西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徐畅现任日喀则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在近期前往定日县调研时,他深有感触。
“定日的路,正是‘四好农村路’建设成就的缩影。”徐畅说,“来西藏这一个月,两件事直击我心:一是壮丽的山河,二是这里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当然,还有那句‘缺氧不缺精神’,也时刻给我力量,让我充满了干劲。作为交通运输战线的一员,我一定会恪尽职守,将内地经验与日喀则实际紧密结合,与同志们共同建好民族团结的‘团结路’、共同富裕的‘幸福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坚实的交通力量。”
个人的精神与意志,宛如映照时代画卷的一滴水珠。
这滴水珠,汇入“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一脉相承的江河之中,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这精神的力量,最终要落脚于山河巨变。定日的交通变迁,是西藏交通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成为促进边疆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有力见证。
一路托起百业兴:“珠峰小镇”迎来生活之变
定日县位于西藏南部,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中段北麓,平均海拔4500米。定日县扎西宗镇地处珠峰旅游核心区,依托318国道、219国道形成珠峰旅游“小环线”节点。
扎西宗镇“鲁固”餐馆里,老板拉巴卓玛正忙着给客人端上热气腾腾的藏面。“以前在牧区放牧,收入不稳定。2016年,家门口那15公里砂石路改成了水泥路,游客一下子多了起来。”她笑着说,现在旺季一天能卖150多碗藏面。
扎西宗镇、岗嘎镇等地的不少居民以前靠青稞种植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如今开民宿、当向导、卖特产,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定日“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目前,定日县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100%、98.3%,基本形成了密度合适、结构合理、覆盖较为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布局,2026年建制村可全部通畅。”顿拉指着交通地图,眼里满是期待,“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公路修到产业旁,让特色产品‘走出去’。”
顿拉介绍,依托已开通的2条市县客运班线、3条农村客运班线、1条旅游班线,定日县持续加强客运服务能力建设,科学规划农村客运站点布局,并积极探索城乡客货邮融合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和援藏资金,购置新能源电动客车,建设公共交通停靠站,规划实施2条产业公路,努力实现“修好一条公路、发展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美好愿景。
拉巴卓玛的生活变化不是个例。2024年定日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到2025年年底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而十年前,这一数据不足6000元。
一路托起万象新:雪山圣境激活文旅之美
定日四季皆风景。时间转到夏季,初夏的嘎玛沟与绒辖沟恍如仙境,高山灌丛间的杜鹃绽放着馥郁花香,林间雀鸟的欢歌萦绕山谷,为这片高原厚土添了几分灵动。
数据显示,定日县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90.9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0.3%。
“路好了,游客才愿意慢下来,留下来,深度感受定日的美。”罗布说,十年前看日照金山,得凌晨从县城出发,砂石路颠得人晕车,哪还有心情看风景。
罗布的回忆,是过去定日交通的写照。近年来,定日县打响交通升级战:2023年,新建、续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0个,完成投资1.62亿元,建设完成农村公路72.27公里,解决了22个建制村通畅问题;2024年,新建交通运输项目13个,包括6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6条农村公路、1个养护工程,总投资3.2亿元。2025年,新建、续建4个交通运输项目,其中2条续建农村公路共投资2.68亿元、目前完成投资的80%,1个危旧桥梁改造工程投资260万元、1个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投资300万元,均已完工。
日前,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
而“洛谐”这门藏语意为南部歌曲(“洛”指古时定日、“谐”泛指歌舞)的珍贵非遗,正因为路网的延伸,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扬。
定日县民间艺术团内,44岁的定日洛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欧珠正在教学员跳舞。欧珠站在中间,为学员们悉心指导动作要领。
“以前洛谐只在村里跳,现在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能去日喀则或者更远的地方展演,还有不少游客专门来学。”欧珠说。
一路担当显本色:雪域天路筑起生命之盾
今年1月7日9时5分,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25座桥梁、55.13公里公路等设施不同程度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6亿元。
交通线面临着极限压力。交通运输部迅速成立抗震抢险救灾工作专班,派出专家指导组赶赴现场,并紧急安排公路应急抢通资金。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日喀则市交通运输局闻令而动,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查和抢通保通作业,组建应急运输车队,全力配合运送帐篷、食品、药品等救援物资。
顿拉带领的由自治区、市、县养护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3小时内完成219国道通往灾区主干道抢修,开辟出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挺进灾区及时开展救援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震区交通重建正在加速推进。其中,措果乡X222线1号桥等7座桥梁重建工程已完成勘察设计;措果乡国曲线公路等12个公路整治工程的评审工作已经完成,拟按照以工代赈模式推进;长所乡C018线岔口至索康村集中安置点公路等14个公路工程的施工人员已经进场;长所乡等3个综合运输服务站目前已完成勘察设计,拟按照以工代赈模式推进。
“在余震中率先打通的生命通道,不仅是应急能力的体现,更是定日交通网络韧性与可靠性的最好证明。”顿拉说,“路通了,震区青稞又熟了,民宿重新开业,老百姓日子重回正轨。”
夕阳西下,318国道旁,“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的标语道出了定日人民的坚定信心。
定日县城里,灯火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星光连成一片。罗布收好导游旗,踏着新修的水泥路回家,耳边是远处货车运送青稞的嗡鸣声;曲洛乡措昂村村民阿旺旦巴刚刚收工,回到安全、温暖的震后重建新居,炉子上氤氲着酥油茶的香气;在县交通运输局的规划图上,代表新规划道路的线条仍在轻轻向大山深处延伸。
向导的足迹、货车的轨迹与家的炊烟,共同编织成定日县“交通线”“产业线”与“幸福线”的和谐交响。
路,没有尽头。而“定日有好日”的故事,恰如这星光,愈发明亮,与高原百姓红火的日子一道,生生不息。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