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攻关 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2025-02-27 09:53:2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杨宇民 -标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南通大学将紧紧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四个面向”,积聚力量强化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让高校智慧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

一要勇攀高峰,提升创新“硬核”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要清醒看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学科优势,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高校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南通大学将积极破除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推进相关学科与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抢占学科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探索建立与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构建分类别、多层次的学科发展模式与激励机制。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遴选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原创性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强化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提升科学研究组织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把高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二要勇于担当,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聚焦科技前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南通大学实施“科技攀升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将继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校内外优势资源,建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大平台”。完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引导科研团队站在行业需求第一线,弥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断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建设,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效联动。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学校将对青年人才进行精准“画像”,开展系统性育才,旗帜鲜明地发挥制度驱动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要勇挑大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南通大学与地方政府签订“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协议,将学校发展紧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地方产业需求,联合成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船舶海工绿色修造与特种泵工程技术中心、高端纺织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因地制宜构筑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南通大学将继续充分挖掘学校在航海医学、交通运输领域的科研优势,开展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技术研究、江海数智化水运安全监管与应急搜救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作出高校贡献。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