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以和平与友谊为纽带,将中华文明播撒至东南亚乃至非洲大陆;六百年后,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浪潮中,中国职业教育扬帆远航。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航运学院)坚定不移“引进来”,从容不迫地“走出去”,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以印尼郑和学院为旗舰,传递航海技术与文化交融薪火。
订单培养 打造“跨境校企共同体”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春风里,江苏航运学院与印度尼西亚国立海事理工学院、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携手,共同创办了印尼郑和学院这一由中印尼“两校两企一会”共同打造的职教项目,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支持,成为两国教育合作的一颗明珠。
印尼郑和学院采用创新的理事会管理模式,构建了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联动的“五螺旋”协同机制,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率先试点,通过“国际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这一特色培养模式,为印度尼西亚培养高素质的海事人才。同时,学院还获得了印度尼西亚教育部“自主学习独立校园计划”的资质认证,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成功探索。
印尼郑和学院不仅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还积极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印尼航海人才研修基地和中印尼郑和文化交流中心的成立,让“中文+航海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落地生根。这一创新实践,既传承了郑和下西洋的友好精神,又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江苏航运学院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森海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开创了“跨境校企共同体”的职教新模式。在政府支持与行业引领下,江苏航运学院以“跨境融合、分段递进”的育人理念,构建起“三层三级”国际化课程体系。中外师资组成的双语教学团队,用42门全英文课程,为环球航运集团、爱达邮轮有限公司等60余家国际航运企业培育了万余名优秀海员。他们带着国际认证的职业技能,在大洋上书写着中国职教的故事。
这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育人实践,不仅架起了中外职教合作的桥梁,更让“一带一路”的航线上,处处可见中国职教培育的航海人才身影。
南洋育珠 建设缅甸海事培训中心
江苏航运学院与缅甸卓越之星海事培训学校携手合作,在仰光共同成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缅甸海事培训中心,开启境外办学新篇章。
该中心严格参照国际海事组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挪威船级社(DNV)培训管理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江苏航运学院选派优秀教师赴缅,为当地船员提供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的岗前及在职培训,开设驾驶台团队管理、电子海图、海事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助力上海华洋海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等“走出去”航运企业培养高素质缅甸籍船员。
目前,缅甸海事培训中心年均培养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等专业学员300余人次,有效满足中国航运企业的海外人才需求。凭借突出的合作成效,该项目荣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称号。
匠心筑梦 助力非洲职业教育
江苏航运学院与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深化合作,携手推进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双方先后签署《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乌干达技能培训和工程机械项目培训合作协议》等重要文件,并成功实施科特迪瓦七所职业培训学校设计、建造、装备及协助运营维护项目。
在肯尼亚教育部大中专升级改造项目中,江苏航运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134所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全方位支持,涵盖院校规划、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环节。项目团队精心编制十余本中英文双语教材,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每年为肯尼亚基西国立理工学院等合作院校开展4批次师资培训。
凭借出色的工作成效,江苏航运学院获得肯尼亚教育部“优秀合作院校”称号,项目教师也被授予“卓越教师”荣誉。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也为深化中非教育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从东南亚到非洲,江苏航运学院通过印尼郑和学院、中新培训中心、缅甸海事培训中心及非洲职教项目,推动中国职教标准走向世界。这些国际合作不仅输出了专业技术,更促进了文化交流,为全球航运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未来,江苏航运学院将继续深化国际职教合作,助力“职教出海”行稳致远。
编辑:马闪闪
责编:马闪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