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中承担关键角色,但目前仍面临创新潜能释放不足、成果供给质量不高、创新协同效应不显著等问题,需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需求导向的研发体系、价值共创的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科研人员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其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创新效能。要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科研人员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要强化使命驱动,激励科研人员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使命,引导科研人员紧扣“四个面向”开展研究。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宣传力度,营造崇尚创新的制度环境,让科研人员学有榜样、转有激励。武汉理工大学在制度激励方面已有初步探索,其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王为民教授团队因成功将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技术转化给某企业,团队成员获得职称晋升优先资格,并获学校专项奖励。高校还应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优化精简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要建立“容错清单”,明确创新风险容错内容,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概念验证前置机制,在基础研究阶段同步开展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化价值验证,通过“证伪”与“证真”双重检验提升成果成熟度,让创新价值不被埋没。
二是坚持用为导向,着力强化科技成果质量供给。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专注于基础研究,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导致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实现产业化。想要破解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难题,需要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情况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要实施科研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纳入培训内容,通过系统化培训增强市场洞察与成果转化能力。要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推动科研范式从“学科逻辑”向“市场导向”转型。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罗蓉教授团队贯彻“从工程实际中提炼,到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技术理念,针对道路路面塌陷等事故给道路安全运营带来的挑战研发“AI道路医生”系统,覆盖道路病害“识别—诊断—干预”全链条,有效预防道路“小病”演变为“大病”的风险,为平安交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高校还应建立科技成果筛选机制,强化对科技成果的筛选和评估,优先支持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坚持价值共创,着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尚不完善,各方协同效应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无缝对接,需要政府、产业、学校、服务机构深化协作,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转化生态,实现价值共创。政府层面应强化场景供给,通过“场景清单”引导科研攻关方向;产业端应建立需求发布机制,推行“揭榜制”“赛马制”等新型攻关模式;金融机构应创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机构应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重点服务产权界定、价值评估、风险防控等关键节点,同时还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标准体系,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系统解决科技人员“不敢转”“不会转”的现实困境;高校应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开发智能匹配系统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构建数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武汉理工大学推出的“理工知链——面向科创成果转化的智慧大脑”项目,以“AI经纪人”角色精准破解产学研对接难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装上“智能引擎”。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