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要让更多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高校是关键载体。面对快速迭代的交通运输产业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目前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诸多难点堵点:高校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研究,与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的结合紧密度不够,导致具有高质量、高价值的可转化成果比例不高;部分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阶段表现良好,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复杂的交通环境、工程条件等因素影响,出现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运营经验,企业人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向和关键要点难以准确把握。高校应围绕服务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促进信息交流、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提升信息交流畅通度。政府或行业协会应牵头搭建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整合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及时发布科技成果信息、企业技术需求以及行业动态等,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针对行业前沿需求,南通大学持续加大智能交通、交通新材料和航海医学等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遴选了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原创性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开展组织化、集团化科研和多学科协同攻关。
二是全面提高成果成熟度。加强高校与企业在研发阶段的合作,让企业提前参与到科技成果的研发过程中,使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条件。同时,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投入,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渡平台,对成果进行充分验证和优化,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强企业对新技术的信心。为弥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断点”,南通大学科研团队站在社会需求“第一线”,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发成果在钢桥面铺装、交通隧道防水层铺设、尾矿或废渣处理等特殊工程上实现了具有规模和示范效应的应用。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适配度。结合“赋权改革”相关工作,高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明确对成果完成人、转化团队等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交易法律法规,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秩序。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要,南通大学修订完善“赋权改革”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1+4+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体化推进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有效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没钱转”等难题。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梁微